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前 方 曹文轩 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阅读下面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前     方

曹文轩

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②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子漫长的光阴。

③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④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⑤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⑥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1.作者为什么写“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的“前方”有何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与人类的祖先无休止的迁徙作类比,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人同动物一样,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 2.“前方”在这里更多的不是空间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解析】 1.略 2.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6分)

⑴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⑵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⑶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⑷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⑸举酒属客,                                             。(苏轼《赤壁赋》)

⑹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4分)

虞  美  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⑴ 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⑵“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的什么心情?(2分)

 

查看答案

阅读《赤壁赋》语段,回答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作者使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2.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散文,因而重在写景抒情,而不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B.作者对客人箫声悲凉而感到不解,因而发问。

C.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D.客人转悲为喜,最后主客畅饮而酣睡舟中。

3.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分)

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君欲何往                         D.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D.攀援而登,箕踞而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