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沼泽(zé)涟漪(yí)褐色(j...

下列词语中加点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沼泽(zé)涟漪(yí)褐色(jié)烙印(lào)云蒸霞蔚(wèi)

B.瘠薄(báo)湖泊(pō)排筏(fá)骸骨(hé)茕茕孑立(jié)

C.馨香(xīn)脸颊(jiá)罡风(gāng)孱头(càn)绿阴蔽天(lǜ)

D.愧怍(zuò)蹙眉(cù)趿拉(tā)沮丧(jǔ)促膝谈心(qī)

 

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A“漪”读“yī”,“褐”读“hè”;B读“薄”“bó”,骸骨(hái) ;D读“膝”“x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请标明序号)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
(2)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旁宫赋》)
(4)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怨不在大,                      ,所宜深慎。(魏徴《谏太宗十思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1分)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0分)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1)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2)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3)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4)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5)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6)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7)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8)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9)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10)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11)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12)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13)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14)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15)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16)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17)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散文》,2009年第1期)
1.文中描写的这棵榆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4分)
2.文章第(7)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3.文章结尾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4.联系全文,结合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分别谈谈自己的感悟。(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2分)
国家、母亲及男权主义
不少90后女生在网上倡议,集体拒绝过三八妇女节而改为过三七女生节。尽管对这些小女生的倡议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我也并不持反对意见。孩子们有点想法很难得,而这种想法并不危害社会、伤害他人,所以我就觉得这未必就是一件什么坏事。但从道理上讲,我总以为她们还是有点短视。按现在的国际、国内界定,你现在是女生,但终有一天你会成为妇女的。联合国当初设立妇女节,旨在维护妇女合法权利,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你总不能今年十八,明年后年还是十八吧?
从感性认识上讲,我会认为这些女生的想法是合理的,符合她们这一代人的特点:自我意识很强。妇女有妇女的节日,但这节日并不属于如花似玉,正是豆蔻年华的小女生,所以要过完全属于自己的女生节。
在我看来,妇女节多多少少都有点政治的味道在里面。国际上的传统认知是维护妇女的合法权利和地位,而在我国,则更强调“劳动妇女节”。这个界定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劳动人民要和那些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官太太们区别开来。你地主富农和小资本家的女人,是不能过这个节日的。
正是因为这种政治的参与和导向,从而让妇女的界定将女性与母亲的角色进行了强行的剥离,所以以民间流传为纽带的母亲节,往往并不为人们所重视。窃以为不论是维护妇女的合法权利也罢,还是提高妇女地位也罢,只要一个问题搞清楚了,那就是承认妇女的母性。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就必然会出于本性而维护妇女的权益,尊重女性的社会地位。
西方社会和我们不同,西方社会更强调个体,过分强调独立性,所以你生出我来,我就是我了,而你还是你,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而历史上,我们国家最讲究认祖归宗。但作为一个男权社会,我以为认祖归宗其实很虚伪。所谓的认祖归宗并没有解决自己或者压根就没有正视自己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所以所谓的认祖归宗,不过是强调和维护男权社会里,君臣父子的伦理,强调的是地位和权力问题,而不是根源问题。
我总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很有一股子倔劲,所以到了现在,年年过三八,天天喊着妇女解放,但仍然不敢去正视根的问题。周洋在冬奥会上得了金牌发表获奖感言,这位朴实的姑娘就表示首先要感谢自己的父母。就在众多网友为周洋的朴实和直率而兴奋的时候,来自两会官方的却着实让大家大吃一惊。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就忿忿不平地表示:这孩子德育不好,言外之意就是她没有被教育好。你得奖了,首先要感谢国家啊,怎么能先感谢自己的父母呢?心里一点没有国家。
我的道理很简单:没有他爸他妈,国家培养谁去?我就不信国家能有本事把丁俊晖培养成鲁迅,能把齐白石培养成姚明?这么说不是说我不爱国,我也不是说国家为培养周洋没有尽力没有花钱。爱国和爱母亲,没有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且我就不信一个不爱她母亲的人会真的爱国?所以呢,感谢谁都没问题,谁先谁后更没问题,只要她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就好。你如果真的要排个顺序来,那么对不起,我还是周洋,我当然要先感谢我母亲。说白了,国家没有周洋可以,没有这周洋,还会有别的更多的更优秀的周洋。但是呢,倘若没有我母亲,连我都没有,哪还有我吃饱穿暖了在这里唧唧歪歪的机会?
(摘自2010-03-10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在我看来,妇女节多多少少都有点政治的味道在里面”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联合国当初设立妇女节,旨在维护妇女合法权利,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B.妇女节并不属于如花似玉、正是豆蔻年华的小女生,具有一定的范围限制。

C.在我国更强调“劳动妇女节”,这个界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符。

D.妇女节让妇女的界定将女性与母亲的角色进行了强行的剥离。

2.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少90后女生在网上倡议集体拒绝过三八妇女节,这种想法并不危害社会、伤害他人,所以是合理的。

B.地主富农和小资本家的女人,是不能过妇女节的,因为她们和劳动妇女的阶级地位不同。

C.在我国,所谓的认祖归宗,不过是强调和维护男权社会里地位和权力问题,而不是认祖归宗的根源问题。

D.周洋在冬奥会上得了金牌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首先要感谢自己的父母,这在社会各界看来是不够妥当的。

3.“我总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很有一股子倔劲”中的“倔劲”如何理解?请据文意加以说明。(不超过20字)(3分)
4.作者对妇女节的看法如何?请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批注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参考示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对所摘内容进行批注。(4分)
示例:

读书批注卡

作者 苏轼  
内容: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有仔细研读,深入思考,才能品出其中意蕴。

 

读书批注卡

作者 张潮  
内容: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