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朝暾/敦厚璀璨/摧残发横财/飞来横祸媒妁之言/真知灼见 |
B.禅宗/阐明监生/渐染老艄公/年高德劭刀枪剑戟/岌岌可危 |
C.沏茶/休戚筵席/逾垣佩玉珏/谲诈多端胼手胝足/一爿小店 |
D.胚芽/酒醅口讷/勒石汗涔涔/晨钟暮鼓肆无忌惮/殚精竭虑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如播种土地,种下什么也就收获什么,什么都不种下也会生长,只是长满的都是荒草。
请以“拒绝荒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观点鲜明,论据翔实;③、符合文体,不得抄袭。
上海在训练世博会礼仪小姐时,用“咬筷子”法打造标准“微笑模式”。把筷子横着含在嘴里咬住,嘴角斜着往两边移动,发 “一”的声音。一堂“咬筷子”课,常常要整整持续三个小时。经过训练,女孩们微笑时就能下意识地露出上下八颗牙齿,而这正是最亮丽的“微笑模式”。
请对这种微笑训练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4分)
请仿照下面诗歌第一节的形式,续写第二节。 (4分)
往事
往事是,
一串成长的足迹;
我用脚步走出成长的心语,
有悲伤有惆怅也有欣喜。
《琵琶行》和《林黛玉进贾府》分别刻画了琵琶女和林黛玉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个字。 (4分)
琵琶女是一个 形象。
林黛玉是一个 形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18分)
满架秋风扁豆花
孙凤山
①秋风不好惹。稍一撩拨,就能卷起乡愁,横飞肃杀,抑或连接秋收的景象。此刻,秋风吹拂的不仅是我的思绪,更是那满架的扁豆和扁豆花里的故乡。
②农人总是闲不得房前屋后的空地,一点一滴的栽种技艺世代传承。我是种过扁豆的,就在门口的矮墙边。它从出复叶长起,侧生斜菱状小叶,后来缠绕着往上攀援,直至总状花序腋生,终修成正果:扁镰刀形或半椭圆形,淡苋白色或淡黄色。一年年吃它的鲜嫩,一回回尝它的甘甜,才知道它所含的蛋白质多于白菜、番茄、柿子椒、黄瓜等,称得上是蔬菜中的“肉类”。难怪清诗人黄树谷这样《咏扁豆羹》:“短墙堪种豆,枯树惜沿藤。连朝童仆善,采摘报盈筐。”穿过秋风的,是扁豆一种未经雕琢的新鲜;秋风打结的,是扁豆一生的清新和优雅。望着一架垂涎欲滴的扁豆,我真舍不得离开一房老屋。
③“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郑板桥流落时的这副对联,居然把失意抛弃得无影无踪,把农家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秋风吹来,扁豆花开,姹紫嫣红,匍匐一片。尽管如此,人们不会感到妖娆艳丽,即便是那粉红色,也仿佛是沉浸在悠远岁月里的那种积淀的美丽,掩盖不住些许的惆怅。扁豆不求空旷沃野,好像永远跟房前屋后和矮墙篱笆结了缘。扁豆一生追求攀援向上,哪怕是一架朽木,它也拾级而上,勇攀高峰,探望一片片的云蒸霞蔚,把生命定格在探求的空间里。扁豆眷念家园,更青睐故人。房前屋后的扁豆象征着家园的温馨,恪守着季节的轮回,于是便生了怀念,长了乡愁。乡愁其实是一种寄托和感恩,是对生命的思索与磨砺。心灵的自由放逐久了,难免要寻觅归宿。扁豆之于我,恰如风筝的引线,牵动我的乡愁,总能给生活平添几多温暖。
④扁豆不仅鲜嫩可口,营养价值高,而且还能入药,主治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等。清朝学者查学礼这样写过扁豆:“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后人有的从中读出凄凉、有的读出寥落、有的读出欢喜,我却读出它的功用:一架扁豆,不畏贫瘠,甘于寂寞,饱人口福,泽被人间。当然,扁豆也有个性,人们食用不当,也会中毒。这与它含有的两素有关——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只有加热到100℃并持续一段时间后,两素才能被瓦解。这倒恰如人生一场,理应壮志酬怀,有益于人民和社会,倘若没有把握正确走向,便会误入歧途,甚至毁于一旦。因此,记取秋风和秋风吹拂的扁豆花,时时呼唤美好,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庭下秋风草欲平,年饥种豆绿成荫,白花青蔓高于屋,夜夜寒虫金石声。”尽管扁豆在甘甜中夹杂着些许苦涩,在温暖中捎带着些许肃杀,但那份远离喧嚣浮躁的鲜活、远离功名利禄的清新却是掩盖不住的,一如花开向外的美。
⑤“民以食为天,食以绿为优”,扁豆是蔬菜中的佼佼者。尝起扁豆,我就尝起随秋风一路的日子;想起扁豆花,我就想起一架秋风的往事。一架扁豆不复存在了,我们只有勇敢地往前走。一旦跨过往事,人生就会轻松许多……
——(选自《散文百家》总第二七二期2010.2)
1.作者在标题中说“满架秋风扁豆花”,文章开头又写到“秋风不好惹”,文中还多处提到“秋风”,请简要分析“秋风”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理解划线文句的含义。(4分,每小题2分)
(1)扁豆眷念家园,更青睐故人。
(2)一架扁豆不复存在了,我们只有勇敢地往前走。
3.本文可当抒情散文来读,在文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呢?本文又可作哲理散文来读,在文中,作者阐发了什么哲理呢?(6分)
4.文章语言婀娜多姿,请从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两方面稍作赏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