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l5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l5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l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摘自《共鸣》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三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2.文章第3段“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这句话有怎样深刻含义? (4分) 

3.(6分)

(1)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2)为了将来告别中学之后,可以“漂泊”,你还需要准备什么?

 

1.CD 2.这句话的意思是柏林留学生经历了举目无亲、风餐宿露的漂泊生活,但漂泊的生活也相应塑造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个性。表达了对勇敢漂泊者的赞扬与尊敬。 3.(1)漂泊能扩大人生的范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漂泊能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锻造坚强的意志;漂泊能丰富人生体验,增加美好的回忆;漂泊能摆脱一成不变的生活,走出枯燥的牢笼;漂泊能纵展想象力,给人生带来浪漫色彩。 (2)准备知识或智慧,准备更好的意志与心态,准备更强健的体魄等等。 【解析】 1.C项“流露了作者的失落”有误,作者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漂泊经历同样是自己人生的财富。D项“写出了青春的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有误,应是表现了青春富有生命力,和勇敢追求的特点。 2.4分 3.(1) 每点1分,写出4点,即得4分。 (2) 只要作具体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即得2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如《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如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有机的宇宙观强调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皆有价值。

    B.世界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事物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在一起。

     C.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强调对于“动态”的注意。   

     D.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3.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D.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后,利用木牛流马所取得的一次胜利。

 

     (2)堂·吉诃德离开深山,借宿在一家旅店里。这时,桑丘忽然慌慌张张地从堂·吉诃德住的那个顶楼上跑了下来,大声喊道:“诸位,快来吧,来帮帮我的主人吧,他正在进行一场我从没见到的激烈战斗呢。”请你简要叙述上文所说的“激烈战斗”。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飞曰:“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事,二兄之仇,如何不报。”先主曰:“多官谏阻,未敢轻举。”飞曰:“他人岂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躯与二兄报仇。若不能报时,臣宁死不见陛下也。”先主曰:“朕与卿同往。”

    关羽死后,刘备倾全国之力兴师伐吴。以诸葛亮为首的群臣一再痛陈利害,刘备全然不听。学士秦宓因为强谏,险些丢了老命。仇恨的怒火已经烧得刘备失去了理智,他拒绝了东吴归还荆州,送还夫人的请求,一心只想灭吴复仇,结果夷陵一战,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三国演义》)

     B.曹植很喜欢杨修的才华,经常邀请杨修高谈阔论。曹操想立曹植为世子的消息被曹丕知道后,曹丕用大筐秘请吴质入府商议对策。杨修知道这件事后,报告曹操。曹丕在吴质授意下,第二天用大筐载绢入府。曹操派人搜查大筐。只发现绢匹,因而怀疑杨修陷害曹丕。杨修本想打击曹丕,没想到吴质比他更胜一筹。(《三国演义》)

     C.一天晚上,堂·吉诃德主仆二人找不到客店,正在路上茫然蹓跶着,迎面碰到一支送葬队伍,堂·吉诃德陡升精神,他一边高喊“我的事业就是走遍天下,为人除害。一边托起长枪,刺向送葬的僧侣们。可怜的僧侣无端挨刺.主仆二人却庆祝“除害”胜利。(《堂·吉诃德》)

     D.堂吉诃德第二次出游被打得满身是伤,爬不起来,被过路的邻居带回家。他的家人和朋友痛心他竟被骑士小说毒害到这等程度,就把他积存的骑士小说以及书房全部烧掉。但他还是顽固地认为“世上最迫切需要的是游侠骑士,而游侠骑士道的复兴全靠他一人”。 (《堂·吉诃德》)

     E.在任职期间,桑丘廉洁奉公,亲自制订法令,规定价格,不准贩卖粮食,严禁淫荡歌曲,把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无可挑剔,于是,他得到爵位。(《堂·吉诃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教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3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