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①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②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③,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公孙丑 上》)
①要:通“邀”,谋求。②端:发端。③然:同“燃”。
4.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请结合本章具体内容谈谈这个问题。(3分)

 

1.C 2.参考答案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的培养呵护,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一个仁者。就像火苗,像泉流,必须不断扩充,才能保有四海,事奉父母。 【解析】 1.“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有误,而是“出手相救” 2.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5分)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的相关情节。(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填空题(2分)
曹操曾登山眺望东吴水军,只见“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青罗伞下坐着孙权”。不禁感慨:“                 !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登东皋以舒啸,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4)东隅已逝,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6)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查看答案

中国古人用干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于乙巳岁十一月(公元405年),请问公元406年用干支纪年应是      年。

 

查看答案

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B.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D.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