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公孙鞅(即卫鞅、商君)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公孙鞅(即卫鞅、商君)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悒悒:闷闷不乐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监以让卫鞅                     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                     中:选中

    C.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赞扬

    D.舍人无验者坐之                   坐:使……获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学者溺于所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②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D.①其后民莫敢议令                 ②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B.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未能成功,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3分)

②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3分)

③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2分)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2分)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 ,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有大略者不问其短

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

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1.B 2.A 3.B 4.(1)① 何况贤明的国君,每个(希望)等到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来成就帝王大业呢? ②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愚蠢的人被法律限制;贤能的人更改礼制,不才的人被旧礼制拘束。(3分) ③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或:法令在民间施行了满一年,到国都说初行的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人数以千计。     (2)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解析】 1.中意,这里讲做使动用法,使我们君王中意。 2.A均为通过、经由的意思;B介词,在/介词,从;C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D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自己的或他们的。 3.“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不对,原文“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的意思是“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4.(1)① 一句一分,当句有任何错不得分。第一句重点“且”,翻译成“何况”、“况且”均可;第二句要翻译出君王要在“自己在位”是名扬天下的意思,可采用意译;第三句重点词“安能”、“以”,分别翻译成“怎么能”、“用来”。 ②每翻译错一句扣一分,直至三分全部扣完。第一句重点“者”,翻译为“……的人”;第二句重点“焉”,翻译为“于之”,“于”字表被动;第三句重点“更”,翻译为“更改、改变”;第四句重点“不肖”,翻译为“不才、不贤能”。 ③一句一分,当句有任何错不得分。第一句重点“期年”,翻译成“一年”、“满一年”均可;第二句难点在“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为定语后置句,但考虑到不翻译做定语后置句意仍通顺,所以此处二种翻译均可,其中“之”,翻译成“到”、“往”、“去”均可。     (2)每断对两处得一分,断对三处仍为一分,只断对一处不得分;除去必断的四处,在明显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的意图蒙混过关者,不得分。 参考译文        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秦孝公立即会见卫鞅,交谈政事很长时间,孝公常常打瞌睡,没有听。谈完后孝公对景监发脾气说:“你的那位来客只不过是个无知狂妄之徒罢了,哪配任用呢!”景监因此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五帝之道劝说孝公,他的心思不加理会呀。”五日之后,卫鞅又要求孝公接见自己。卫鞅又进见孝公,谈得比前次更多,然而没有中孝公的意。谈完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三王之道劝说孝公,而他听不进。请求再一次召见我。”卫鞅再一次进见秦孝公,孝公觉得好而没有采用。谈完后卫鞅离开。孝公对景监说:“你的那位来客好,可以同他交谈了。”卫鞅说:“我用霸道劝说孝公,他的意思要采用了。如果再召见我,我知道该说什么了。”卫鞅果然又进见秦孝公。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膝盖在席上直往前挪动。交谈了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用帝王之道达到夏、商、周三代盛世来劝说国君,可国君说:‘时间太长,我没法等待。况且贤能的君主,都在自身就扬名天下,哪里能默默无闻地等待几十年、几百年来成就帝王之业呢?’因此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但这样就难以同殷、周的德治相比拟了。”     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那些有过人举动的人,本来就会被世浴所非难;有独到见识的谋划者,必定会被百姓所讥讽。愚蠢的人对已经完成的事情都感到困惑,智慧的人对没有发生的事情都能预见。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谋划事业的创始,只可以同他们欢庆事业的成功。讲论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征询民众。因此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甘龙说:“不对。圣人不改民俗而施教,智者不变法度而治国。依照民俗而施教,不费气力就会成功;根据成法而治国,官吏习惯而百姓平安。”卫鞅说:“甘龙所说的话,是凡夫俗子的言论。常人苟安于旧习俗,学者局限于所见所闻。用这两种人当官守法是可以的,但不是与之探讨成法之外事情的人,三代不同礼教而成就王业,五伯不同法制而建立霸业。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愚蠢的人受制于法律;贤能的人更改礼教,无能的人拘泥旧礼。”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更换器具。效法古代没有过失,遵循旧礼没有邪恶。”卫鞅说:“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百姓勇敢为国作战,害怕私人斗殴,城乡大治。秦国百姓中当初说法令不适宜者有来说法令适宜的,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教化的人”,全部迁居到边境城堡。此后百姓中就没有人敢于议论法令了。     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帮人告发商君要谋反,国君就派出官吏逮捕商君。商君逃亡到边关之下,打算住客栈。客栈的人不知他是商君,说:“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件的人要判罪。”商君喟然叹息道:“唉,制订法令的弊端竟然到了这种地步!”离开秦国前往魏国,魏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印而大败魏军,拒绝接纳。魏国有人说:“商君,是秦国的盗贼。秦国强大而他的盗贼进入魏国,不遣返,是不可以的。”于是将商君送回秦国。商君再次进入秦国,便直奔封地商邑,与其党徒调动邑中军队往北攻击郑邑。秦王派兵攻打商君,在郑邑池杀死他。秦惠王车裂商君尸体而示众,说:“不许再有像商鞅这样的造反者!”于是又杀灭商君的家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由著名影星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要离开中国红十字会单飞了,在2010年中秋节前后,就此种诀别属于“嫁女”还是“离婚”,媒体和慈善界还在字斟句酌。

B.“悟本堂”镇堂大师张悟本在谎言被揭穿之后仍可从容“停业深造”,以及稍后李一道长“成仙”骗财之路败退之后坦然“无限期闭关修炼”等“忽悠者”“东窗事发”仍可“全身

而退”的现象,让我们有既荒唐又愤怒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C.海南“国际旅游岛”项目是我国由官方独立建造、独立规划、独立投资、独立管理、独立收支的特大型海岛旅游规划,该项目的曲折实现,将成为我国旅游开发史上的重要一笔。

D.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综合多次调查结果,贾樟柯在理工科学生中的知名度较低,学生对他是第几代导演,他的代表作有哪些知之甚少,看过他作品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B.尼古拉·萨科齐当选为法国总统后向媒体表示,上任之后要先从硬骨头啃起,当仁不让地解决法国目前面临的三大经济难题。

       C.“小李已经主持过好几回学校的大型活动了,这次让她担任联谊活动的主持工作,真是赶鸭子上架,算找对人了。”余老师一脸自豪地说。

       D.京剧和地方戏在艺术形式上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泾渭分明,其实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吸收的地方很多。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佳肴           污告              远见卓识          枉费心机

    B.殉职           斑斓              穿流不息          理屈词穷

    C.抱怨           贸然              无事生非          毁家纾难

    D.宣泄           凌厉              事必恭亲          厉兵秣马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有两对读音不同的一组是                          (    )

    A.慰藉/狼藉      妃嫔/濒危         参加/参差不齐

    B.复辟/媲美      行伍/行家         毒蛇/虚与委蛇

    C.蛮横/横祸      标识/识别         歼灭/缄口不言

    D.佝偻/伛偻        稽查/稽首       呼吁/长吁短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