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第三联写人世悲欢,真切感人。读到此处,你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哪两个字传达了作者此时的情怀?哪两个字又强化了这种情怀?(6分)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3分)。 2.示例:灯下慈母盼子、楼头思妇望夫的哀怨的景象。(2分) “愁”、“思”两字;(2分)“独”、“空”两字。(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 日者:占卜。② 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而吊之                       吊:慰问  安慰

B.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危险,祸害

C.间诣余言                       诣:拜访,探问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       第:只,仅止

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其谁非盲也           其孰能讥之乎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

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3分)

                                      

②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4分)

                                                                        

③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络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愈行愈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相关链接:国务院2007年12月16日公布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的决定, 决定从2008年1月1日起,把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假日增设为法定节日,各自放假一天。)

1.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2.对于如何“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要在弘扬和传承时了解这些节日所蕴含的“和文化”传统文化本质。

B、 在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中增添一些时尚元素,让传统节日更多体现一些时代色彩。

C、 重视这些民间节日,国家和民族要增加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

D、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3.对于国务院出台的增加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这一做法的意义,结合文章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是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民意做出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更是对祖先文化的高度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与日、韩等国有一定差距,但如今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C、 中国人由早先的愈行愈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转变为怀着一份敬畏与呵护之心去留存民族这些独特的文化记忆。

D、有利于去除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在重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画展上,一位女士对一幅中国画情有独钟,流连忘返。这幅画画的是一棵树,此树枝疏叶稀,一只小鸟站在一根树枝上,而这根树枝与其他树枝之间有一片空白。简洁的画面,独特的韵味和美感吸引了她。她很想买下这幅画,只是觉得画面上空白的地方似乎多了一点,于是,她问这幅画的作者能否在画上添加一些树枝和叶子。画家答道:“夫人,恕我不能从命!如果这样,不只是影响到画的质量,而且鸟儿也没有飞翔的空间了。”

学会预留空间,是艺术的规律,也应是人生的规律。我们的生活里有飞翔的空间吗?让我们放飞自己,给自己一个心灵的空间、放松的空间、思考的空间、探索的空间、发现的空间、创新的空间……让人生变得更有价值,更丰富多彩,更加浪漫而富有诗情画意。

请以“飞翔的空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找出下面一段对话中的错误,并加以修改。(4分)

记者:①你的《叩问长江》,是历时108天,跨越13省,行程两万多公里的实际考察,②这难道是一个作家的职责吗?③你考察长江是逆流而上,而不是从源头顺流而下,这样安排有什么考虑?

被访者:④我是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将来没有水喝。⑤我选择逆流而上,从污染的下游往上走,希望越走水越清,直到清澈的源头,⑥可是从长江的源尾走到源头,⑦我的心情从未能轻松过。

 

序号

修 改

第一处

 

 

第二处

 

 

第三处

 

 

第四处

 

 

 

查看答案

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看到钱老逝世的消息,我悲痛万分。我相信全国人民都和我一样,为这位伟大人物的离去而感到悲伤,没有他,中国就没有今天这样强大的国力。下面是一段介绍钱老的文字,请大家据此为钱老写一幅挽联。(4分)

钱学森:科学之帜,民族之魂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在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当他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心情极度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然而,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各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几经风霜,钱学森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回国后,他为祖国尽心尽力,给祖国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上联:                              下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