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要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寒食节期间禁火,禁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溢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屣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到沂水沐浴吹风。”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1.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2.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 )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3.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这样,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样放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孔子、潘尼、王羲之都在修禊、郊游宴饮中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先后论,三个节日则是:上巳、清明、寒食。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诗歌鉴赏(共5分)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①这首诗的第二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②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是名句,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它的妙处在哪里呢?请你作简要赏析。(3分)
下列划线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不可以久处约(节约) |
B.数罟不入洿池(细密)骄其妻妾(很骄傲) |
C.多见其不知量也(很多)今王鼓乐于此(如果) |
D.则民不偷(浇薄,不厚道)岸外而臼中(高大) |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肄业掉书袋计日程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B.整饬挖墙角钟南捷径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
C.缘份泊来品察颜观色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
D.斫刈洽谈会以德抱怨城门失火,泱及池鱼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喟(kuì)然长叹含识之俦无礼则葸(sī)风乎舞雩 |
B.莞尔而笑孳孳(zī)为善餍足之道曲肱(hónɡ)而枕 |
C.因材施教饿殍(piǎo)遍野缘木求鱼揠(yà)苗助长 |
D.舜发畎(quǎn)亩戛然而止疾首蹙(cù)頞捭官野史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两个登山者来到了一个山谷,这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于是就支起帐篷,望那大雪飞舞的景象。他们发现,很短的时间内,山谷中的雪松就会落上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如那些柘树,因为没有这个本领,树枝很快就被压断了。
少顷,两人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