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本阅读,请从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选择一种文本进行阅读,并完成文后的题目,不...

文本阅读,请从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选择一种文本进行阅读,并完成文后的题目,不得兼选兼做。(18分)

文学类文本

感悟春天             朱国良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申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说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出奇,甘愿被春天俘虏。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作者引用大量诗句丰富思想内容,第③段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请概括说明本段大量引用诗句的作用。(4分)

 

 

 

 

 

2.第⑤段中,拜伦同情盲人乞丐给他改了八个字: “春天来了,我看不见!”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为什么说“更是春天的魅力”?(6分)

 

 

 

 

 

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作者从春天那里获得了哪些感悟?(8分)

 

 

 

 

1.突出表现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进而从欣赏春天、珍惜春光这一中心,说明赞美春天的普遍性。(2分)同时使文章更具文采富于文化底蕴。(2分)  2.春天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3分)春天是美好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盲人乞丐却看不见,从而唤起人们的温情、同情之心。 (3分) 3.①春天美好,人要享受春天,享受生活。(2分)②春光易逝,春色难觅,人生要珍爱春天,珍爱生活。(3分)③春光动人却难以永驻,人生要永葆青春。(3分)其他答案只要立足文章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孟子 梁惠王上》) 

   (3)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4)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5)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

   (6)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赐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薪:柴草         

    B.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C.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寇:进攻         

    D.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             革:改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2分)       (    )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吴隐之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事奉母亲孝顺谨慎,母亲去世时,哀伤过度,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要提拔他。

    B.吴隐之为官之后,做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故意舀泉水喝下去,试试能否改变自己。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4分)

 

 

 

   (2)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保持文化的定力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交融的步伐也在加快。但由于族群、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交流只是善良愿望。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发展中国家文化而言弊多利少。如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关于评审公允的诘问,个中总不免存有几分“诺贝尔情结”的醋意心理。然而,只要认识到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方文学潜意识偏颇的评判心理,心态就会平和。这个奖项或许只代表西方文化的权威,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更大的意义。又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其实靠人情和赠票换来的上座率,只会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这种依托他人认可的动机和行为,恰恰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国,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盲目纳入别人的文化范式,势必丧失抗衡的本钱。俄罗斯汉学家流沙认为,那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创作,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丰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条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只有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强势文化容易影响并同化弱势文化,弱势一方则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现代的、发达的东西。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妄自菲薄,甚至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就会在文化交流中乱了阵脚,迷失了自我。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各民族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决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分野。只有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不管现实交流中民族文化在场与否,心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不能离场,这是文明对话的根本。尽管在以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艰难而漫长,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探索奋斗,民族文化就会彰显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在人类文化面临同质化的风险时,保持文化的定力,尤为可贵。

——(2009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焦虑症候”具体表现的一项是(2分)               (    )

    A.对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允性提出诘问。

    B.靠人情和赠票等动作方式换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上座率。

    C.文坛出现了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

    D.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

2.下列选项中关于如何保持文化定力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B.在国际文化交往中,要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

    C.在文化交流中,发展中国家要坚守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提防强势文化的同化。

    D.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脚踏实地探索奋斗,彰显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积极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

    A.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无论如何表明其公允性,潜意识中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为评判标准的状况难以改变,拿我们的文学作品去参评可以说毫无益处。

    B.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要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充分展示久远的历史,深挖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能走向世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取决于文化主体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强势文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D.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非常艰难,但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心中的民族精神不能离场。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①⑤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