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姓”看上古婚姻制度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更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制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生直接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形体所反映的文化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婚姻孕育了生命,也维系了社会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女部的字有238个,是全书最大的部首之一,展示的内容极为广泛。就感情色彩而言,可分为褒义的,如媛、好;贬意的,如妒、奸、婪;而占绝对数量的则是中性的。最后一类女部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状况。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形声兼表意)。”“姓”字从女,上古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宗族图腾的标致,也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姓祖先的子孙,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姓”之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内涵来自于母系社会群婚制度。
在群婚初期形成的是血缘婚,它是一种以同胞兄弟和姊妹之间相互婚配为基础的婚姻制度。互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夫妻。在周代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先民一直延续这种“同姓而婚”的血缘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兄弟姊妹通婚的弊端,于是逐渐摒弃了兄弟姊妹间的通婚方式,废止了“同姓而婚”的制度。《左传·僖公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礼记·坊记》: “娶妻不娶同姓。”族外婚制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族外婚指的是有婚约联盟的两个部族之间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形式,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他们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联系。他们仍然生活在各自的氏族。由于男子选择配偶被排斥在本氏族之外,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这也是神话“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的历史原型。《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在“圣人无父”的神话话语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之间穿行。“姓”成为维系血统的纽带,也成为婚姻制度的准绳——同姓不婚。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而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得语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上古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一位女性祖先。中国一些古老的姓,如姜、姬、赢、姒、姚、妊等,都有“女”字旁参与构形,这也为“姓”之“从女从生”提供了阐释的依据。在文化寻根的意义上,一个姓代表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这就是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
(节选自〈汉字文化〉,有删节)
1.结合文意,对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姓”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旁表义,“生”旁既表音又表意,它可以说明“姓”是以女性为主的群婚制产物。
B.“姓”字是宗族图腾和氏族的文字标志,它是血统的纽带,婚姻的准绳;它表明同姓者的子孙都源于同一女性祖先。
C.“姓”字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婚姻孕育了生命,因而血缘必然成为婚姻纽带。
D.“姓”字的形式结构表明上古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其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
2.下面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联系。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就是从 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中被发现的。
B.直到周以后,上古先民主动摒弃了血缘婚而采取族外婚作为婚姻规则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了血缘婚姻影响了氏族的繁衍。
C.族外婚和血缘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夫妻必须属于不同的姓氏,夫妻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关系,婚后夫妻可以在同一氏族内生活。
D.“圣人无父 ”的神话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实际上都是古代的血缘婚和族外婚的解释。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专注,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上古氏族的血缘婚和族外婚在书中都有记载。
B.从上古普遍盛行血缘婚和族外婚状况来看,我国“姓”的起源和“女”有关,并且姓氏在此阶段已基本完备。
C.“姜、姬、嬴”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个女性祖先,并分属于各自的氏族群体,都有自己的氏族图腾的的符号标志。
D.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汉字中许多含贬义的从“女”的文字,都是上古母系婚姻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失望的年轻人准备在大海自尽,被一位老人救下,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从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了地上,说:"请你把我刚扔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 "当然可以!" "那你就应该明白了吧?你应该知道,你现在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才行。"年轻人蹙眉低首,一时无语。
是的,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请以“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700字。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恰同学少年, , , 。
(毛泽东《长沙》)
(2)那榆阴下的一潭, , ,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再别康桥》)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 《荆轲刺秦王》)
(4)红军不怕远征难, 。 毛泽东《七律 长征》
阅读唐代诗人高适《除夜作》,完成后面(1)(2)题。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中写“寒灯”有何意义? (4分)
(2)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biàn)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衙署),为士卒费,日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②,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③五万人,彀者(射手)十万人,悉令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④,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葸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雁门:地名, 代地雁门郡。 ②收保:
进入营垒防守 。 ③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 ④襜褴,少数民族名,下文“东胡”“ 林胡”亦同。
1.对下列名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许之许:答应 |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让:责备 |
C.李牧至,如故约故:原来的 |
D.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数:屡次,多次 |
2.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3分) ( )
①习射骑, 厚遇战士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 ,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③⑥ |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 ,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
D.李牧的战略战术,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
4.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2)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下列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
B.《荆轲刺秦王》选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
C.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D.“秋毫无犯”、“劳苦功高”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