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弱宋”是人们对宋朝的普遍看法,如果我们看看社会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弱宋”是人们对宋朝的普遍看法,如果我们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许情况会大不相同。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唐代后期约2000多万贯,明朝最多只有1500万两(一两白银约等一贯铜钱)。清朝咸丰年间岁入约为4000万两,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人口估计为宋朝的3倍。

这巨大的财政收入是来自对人民的严酷压榨吗?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得并不坏。那么庞大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的呢?唐代中后期农业税约2000万贯。宋太宗时年收入约3000万贯,其中农业税占65%,工商税占35%。真宗时年收入约6000万贯,农业税占48%,工商税占52%。神宗时年收入7000万贯以上,农业税占30%,工商税占70%。农业税从唐至宋没有大的变化,而在宋代由于工商业极度繁荣,工商税收入突飞猛进,财政收入大增。

神宗时,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开始向工商业社会悄悄迈进。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封建社会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税收入才再一次超过农业税。

在土地政策上,宋朝“不抑兼并”,这与中国其他封建王朝迥然不同。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经营,可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宋朝成功地发展了工商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措施——长期坚持大量募兵,这也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原因之一。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讽刺为“积贫”。但是,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是政府在为国家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

这样做的结果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看城门的士兵。来自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文明的元大都城时,感觉身处人间天堂。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的有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世界,而不是明朝苏州桥上那几个等着雇主的机工。

可是这刚刚萌生的嫩芽却被北方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来统治中原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宋朝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戛然而止。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采用“抑兼并”“重本抑末”等基本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进行强力干预的王朝陷入了经济泥潭,反倒是“不抑兼并”,放任被看做是末节的工商业发展的宋朝取得了成功。这不正合了亚当·斯密的论断,看不见的手很多时候比看得见的手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吗?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下列对宋朝经济的认识无误的一项是              (    )

A. 宋朝巨大财政收入的主体不是历代看重的农业税,而是工商税,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B. 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有利于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C. 宋朝的土地做到了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迅速,与之相应的国家财政税收大幅度增加。

D. 宋朝的经济水平世界领先,商品经济已经取代了简单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被称为“积弱积贫”的宋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其实超过了此前的任何朝代。

B.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普遍采用的是“重本抑末”的基本经济政策,但宋朝迥然不同。

C. 宋朝长期大量募兵,产生了巨大的军费开支,以至入不敷出,最终拖垮了宋朝的经济。

D. 文中提到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朝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

3.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不长期坚持大量募兵,宋朝也会与其他朝代一样发生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B. 宋朝若不被来自草原大漠的蒙古贵族取代,其工商业有可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C.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如果也像宋代统治者一样在土地上不抑兼并,其经济水平都会大大改观。

D. 从宋朝经济发展可以看出,我们若对经济进行强力干预,就会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B 2.C 3.B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 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C. 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 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B. 对于外来投资,应该是你投资,我欢迎;你盈利,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清算,这才是正常的。

C. 谁也不能突出,如果你想比别人多动、多干、多拥有,那就甭指望有好日子过。这是平庸社会敬奉的一条多么可怕的生存法则!

D. 我告诉他们:“是众多的爱(父母之爱,手足之爱,爱人之爱,甚至许多陌生人之爱),让我活得有勇气,有希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明明是一条商业步行街,但是竟然还有许多机动车往来穿梭,令行人或如白驹过隙,或如悬崖却步。

B. 那杀人犯虽然自首了,但是这一举动对他犯下的罪行仍然是无济于事的,他仍然要面临法律的审判。

C. 这篇小说题材新鲜.构思新巧,的确给我们许多启发,但未必就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 虽然积雪还没融尽,然而轻风已经没了冬日的凌厉,田野间每个人都如沐春风,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欧元区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      其他国家。

②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      作出答复。

③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      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      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A.波及   择要    而是/或者       B.涉及   择要    就是/或许

C.涉及   摘要    而是/或者       D.波及   摘要    就是/或许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上阙        谙熟         艰苦倍尝            察颜观色

B.暮蔼        黯然         异曲同功            和盘托出

C.案牍        厮守         悬梁刺骨            插科打诨

D.针灸        渲染         深居简出            金榜题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