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①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又逼昭为榜安抚军民。事宁,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绯。天成三年,改安义军节度掌书记。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昭博通学术,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藏书数万卷。尤好纂述,自唐、晋至宋,专笔削典章之任。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著《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 马、郑:马融、郑玄,皆为东汉著名经学家。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授昭《荀纪》、《国志》等 授:传授
B.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 效:效仿
C.众执以送彦超 执:逮捕
D.专笔削典章之任 削:修订
2.下列各项中,分别表现张昭“博通学术”和“性情忠直”的一项是( )(3分)
A.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 ②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B.①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 ②主辱臣亡,死而无悔
C.①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 ②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①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 ②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昭少年时遍通诸经,因此也颇为自负,后受程生指点,又潜心研究史学。
B.张宪的部将符彦超拥戴明宗登基,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遭到了张宪的拒绝。
C.动乱中有人要谋害张昭,但符彦超敬重张昭的人品,没有伤害他,反而授予官职。
D.张昭历任数朝,多次参与典章制度的修订,博览群书,对礼仪风俗也非常熟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5分)
译文:
(2)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5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童年不仅仅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它能够显示出一个时代的诗性气质和文明程度。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儿童是人类的父亲”,人类精神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天真、自然、幻想、顽皮……最浓郁地集中在童年。如今,社会的势利和世故加剧了童年的流逝。技术神话、商业陷阱、明星绯闻的时代所营造的物质主义氛围,不仅将成人的世界变得愈加功利,也把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一并裹挟了进去。而拥有一个天真无邪的童年、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是我们生活的勇气、激情和信念得以长久持续的保证,是我们幸福人生和文明世界永不枯竭的泉源……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下面是校园名谣《菁菁校园》的一部分歌词,请根据给出了句子仿写。(4分)
菁菁校园,
青春和理想,在这里蓊蓊郁郁地生长;
友谊和纯洁,在这里纷纷扬扬地播撒;
知识和力量,
烦恼和痛苦,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简要概括重庆的特点。(15字以内)(4分)
重庆依山傍水,两江合抱,长江和嘉陵江日夜流淌。重庆最有名的天气景观是大雾。每逢大雾天气,重庆城里的各种车辆好象行驶在晃荡的牛奶里,整个城市被淹没,要沉沦似的。重庆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城市,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鲜明的重庆人。有人说重庆人热情耿直,敢作敢为;有人说重庆人缺乏理性,显得鲁莽。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那就起重庆人吃软不吃硬。这又说明表面上火爆的重庆人其实是很善良、很容易让步。
按要求将下面三个句子重新组成一个由三个分句构成的复句。只能删改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①作词家乔羽和方文山都喜欢创作抒情性的歌曲。
②乔羽喜欢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之类。
③清丽典雅的语言风格,如《青花瓷》,为方文山所喜爱。
(1)分别介绍两位作家的所爱,保持语意的连贯。
(2)突出介绍乔羽的所爱与方文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