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冒”一词竟是源于古代官场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冒”一词竟是源于古代官场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
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这一笔记载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原文是:“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1.下列对“害肚历”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害肚历”相传是宋代馆阁官员们择请假簿的俗称。馆阁中的官员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腹肚不安,免宿”一句,“害肚历”由此得名。

B.“害肚历”的来历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人详细的说明,为后人考察“害肚历”一词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C.“害肚历”上请假时间累计不超过四天,“腹肚不安”不一定真的是身体有病,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括辞。

D.“害肚历”一词的出现和宋代馆阁以及馆阁官员的关系密切,这个名称被南宋的陈鹄戏谑地改称为“感风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感冒”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流行病,可是在任何一部典籍中都找不到“感冒”一词。作者考证发现,“感冒”最早是一个官场术语。

B.宋代设置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这是“害肚历”一词产生的场所。

C.南宋“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将复杂疾病病源分为三种——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D.北宋时期,“害肚历”一词出现:南宋时期,“感风簿”一词开始风靡官场;清代,演变成了“感冒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鹄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感风簿”一词的由来。看来“害肚历”对陈鹄创造“感风簿”一词有一定的启发。

B.陈无择将复杂的疾病分为三种,虽难能可贵,但不是很科学。例如我们今天常说的“抑郁症”“传染病”等便无法归入其中。

C.“感冒”一词最开始是官场专用语,意思是感我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但很快就成为医学术语,为我们所熟知。

D.“感冒”一词进入了人们的日常口语,成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词,因而它有趣的来历被遗忘了。

 

1.C 2.A 3.A 【解析】 1.无 2.无 3.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有的人性如钢针,遇到墙壁,不是破壁而入,就是尖断身折;有的人性如藤蔓,遇到墙壁,不是傍壁而生,就是绕壁而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5-28题(10分)

    今观我孔子之学说,其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论语》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在古昔,则胄子之教,典于后夔;大学之事,董于乐正。然则以音乐为教育之一科,不自孔子始矣。荀子说其效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札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此之谓也。故子在齐闻《韶》,则“三月不知肉味”。而《韶》乐之作,虽挈壶之童子,其视精,其形端。音乐之感人,其效有如此者。

  且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点之言曰:“莫春者,春眼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观之,则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者可知矣。

注:①胄子:古代指继位的长子。②后夔:传说是舜时的乐官。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然其教人也(然而)/  无若宋人然(……的样子)

B、兴于诗(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

C、然则以音乐为教育之一科(用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

D、浴乎沂,风乎舞雩(在)/  知不可乎骤得(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2.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句话可译为“从切近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3.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和荀子的言论,主要是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来阐述“诗”、“乐”的教化作用。(3分)

4.作者认为孔子在教育中十分重视“美育”,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中的依据。(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4题(20分)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兒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豫贾:事先定价。这句话的意思是市场上买卖公平。②尺籍:即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

 

1.《史记》中的“列传”主要记载的是________。(1分)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  (2)子其治事矣(      )    (3)不私其父(      )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        B、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B、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2)废法纵罪,非忠也

6.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循吏”的主要特征。(2分)

7.节选的文字在塑造人物时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5-17题(8分)

霜天晓角

                          (南宋)高观国

春云粉色。春水和云湿。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处、几丝碧。    望极。连翠陌。兰桡双桨急。欲访莫愁何处,旗亭在、画桥侧。

 

1.

这首词写的是□□时节的景色,词中最能体现这个时令特征的句子是___。(2分)

2.词下阕用“望极”起笔,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2分)

3.后人认为这首词画线句中的“和”、“湿”二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1)大直若屈,________,大辩若讷。《老子》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论语·为政》

(3)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7)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