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请完璧归赵请:请允许我 |
B.秦贪,负其强负:凭借 |
C.逆强秦之欢逆:背叛 |
D.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谢:道歉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
B.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C.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归璧于赵 |
D.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 |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强秦与弱赵“欺诈”和“反欺诈”的矛盾斗争中,突出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 |
B.蔺相如用“璧有瑕”之言,略施小计,将璧收回;碎璧之举,虚张声势,实为保璧;提出“斋戒五日”和“舍相如广成传”两个条件,用缓兵之计,为“归璧”赢得时间。 |
C.蔺相如引赵国群臣之言,旁敲侧击,指斥秦王无信;又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指责秦王无理。 |
D.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段文字的特点之一,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表现出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和“勇”。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婴儿以爱和关怀,父亲则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树立自己的权威并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 |
B.母亲应在生活上处处给孩子以安全感,而父亲则应教育孩子自己面对生活并设法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
C.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惶恐不安,害怕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亲则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宽容和耐心。 |
D.好母亲期待孩子成长并鼓励孩子自立,好父亲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并最后使孩子脱离父亲的权威成为自己的主人。 |
2.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的良知的特点是对孩子一如既往的无条件的爱。父亲的良知的特点是对犯错的孩子有条件的予以谅解,二者是相互对立无法统一的。 |
B.成熟的人不再同自己的父母形影相随,而是在内心更加依恋父母。 |
C.成熟的人以自己的爱的能力为基础发展母亲的良知,同时又以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力为基础发展父亲的良知,最终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
D.一个人如果片面地发展父亲的良知,就会失去自我判断力,如果片面地发展母亲的良知,就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这两者都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
…………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1.周朴园把年轻的侍萍说成是“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其目的是
A.赞扬侍萍,表达自己对侍萍的眷恋之情。 |
B.明为赞扬侍萍,其实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 |
C.说侍萍很高贵,是为了衬托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
D.为自己开脱,并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
2.三十年后,周朴园对侍萍仍念念不忘并不断向别人打听其下落,对这种怀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人之常情,因为他对鲁侍萍很有感情。 |
B.是做给别人看的,目的是要借此强化他在家庭与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 |
C.是真诚的,因为从前的侍萍美貌贤淑,而现实的家庭生活不如意,加上他做了亏心 |
D.极为复杂,既有对从前美貌贤淑的侍萍的怀念,又有忏悔的表示,也是为了美化自己。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教学内容既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有利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
B.三国时期,由于北方的快速发展,为晋朝最后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
C.印刷术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交流,而且使书籍的量化生产成为现实。 |
D.春节期间,我市多家公园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游园节目深受市民欢迎。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舞蹈《蝶恋花》靓丽的造型、惊艳的舞姿、梦幻的特效以及破茧而出的蝴蝶,给观众似梦似真的感觉,让人目不暇接。 |
B.巴金晚年写作了在中国当代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文章虽平铺直叙,但能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敢于履行历史责任的胸怀。 |
C.要解决这样重大的民生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从根本上寻找一个权宜之计,才能真正为百姓办实事。 |
D.这件事不能光让班长一个人忙,大家必须一起推波助澜,才能把事情做好。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阑珊斟酌战粟残羹冷炙 |
B.啼听忤逆囊括披枷带锁 |
C.盘缠布帛乾坤附屈衔冤 |
D.伺候冠冕包涵莫名其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