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芦 苇
孙 犁
日本兵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苇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下白布西式衬衣而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的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草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1941年)(略有改动)
1.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6分)
答:
2.概述“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
3.按照要求,赏析这篇小说的表现技巧。(7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的划线句子加以赏析。(4分)
答:
(2)“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这句话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3分)
答:
4.孙犁的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但是意味隽永,颇耐咀嚼。结合作品,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进行探究。回答时,请标好小题的序号。(6分)
(1)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但为什么以“芦苇”为题?
答:
(2)孙犁善写女性,自谓“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对女性也有这样的心情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论语》)
(2)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
(3)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5)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秦论》)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苏轼《赤壁赋》)
(7)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梦微之 酬乐天频梦微之①
白居易 元稹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三月,元稹贬通州(今四川达川);八月,白居易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此诗为该年十二月元稹接白居易《梦微之》而酬和次韵之作。
8.白居易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写法独特,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
9.两首诗都写了“梦”,但梦境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说明。(4分)
答: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3分)
译文: 。
(2)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3分)
译文: 。
(3)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4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①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去即过蒲。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②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③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后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
(节自《史记?孔子世家》)
①文:儒家之所谓道。 ②絺帷:细葛布做的帷幕。 ③颡:音sǎng,头额。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阳虎尝暴匡人 暴:欺凌,侵犯 |
B.吾乡为弗见 乡:通“向”,一向,从前 |
C.蒲人止孔子 止:使……停止,阻止 |
D.要盟也,神不听 要:命令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为鲁之阳虎 /天之将丧斯文也 |
B.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
C.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 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
D.文不在兹乎 / 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匡人止孔子,与蒲人止孔子,原因不同。前者是因为匡人把孔子误认为仇人阳虎了;后者是因为蒲人背叛了卫国,因而不想让孔子到卫国去。 |
B.孔子被拘五天,颜渊才来到孔子身边,孔子非常恼火,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不但没有道歉,反而回嘴说“子在,回何敢死!”,实有负孔子的一番教导。 |
C.“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二句,都充分表现了孔子在生死关头对自己道高德崇的自信以及身负传承文化的高度责任感。 |
D.从卫灵公知孔子去而复来,非常高兴以至“郊迎”来看,卫灵公对孔子是尊重的;但是在“伐蒲”一事上,我们又可以看出卫灵公也并不能真的任用孔子为政。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诱惑,渐渐变得浮躁起来;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中——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这一切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似乎只在读教科书,许多老师也似乎只在读辅导书。以这样的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能读出快乐来吗?因此,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个百分点。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其实,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
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就是方便、快捷、海量、高效,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而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也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以,名著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读法,包括网络阅读。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资源上网,鼓励大家多读优秀的东西方文化经典书籍,也就是多读名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时代尤其如此。读书是追求人生的完善,如果把读书功利化,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之所以喜欢网络阅读,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英国散文家理查?斯蒂尔爵士说过:“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阅读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管是书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名著阅读可以形式多样,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一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阅读,如何阅读,诸如粗读还是细读,深读还是浅读,只有亲自“下水”读了,才能作出判断,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提倡全民阅读,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善于阅读的心灵。
1.下列有关“网络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网络阅读盛行,使年轻人远离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所以有人认为,网络阅读破坏了传统阅读的逻辑性。 |
B.网络阅读既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的一种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容。 |
C.凭借网络优势,网络阅读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参与的兴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 |
D.青少年喜欢网络阅读,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
2.下列不属于“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图书阅读率大幅降低。 |
B.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学生通过网络健康阅读,将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
C.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要求,才会把阅读当作享受。 |
D.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少年疏远经典阅读亲近网络阅读,与现代社会的环境特点密切相关,其中学业负担过于沉重,是罪魁祸首。 |
B.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功利性的阅读、压力重负下的阅读,使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
C.利用网络优势,组建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阅读资源,有益于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
D.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只是阅读形式的不同,并非阅读的捷径,我们首先要具备的还是一颗善于阅读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