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途 中 梁遇春 ①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途     中
梁遇春
①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                                                    
②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可要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和人心的种种情调。你坐在位子上默默地鉴赏,同车的客人们老实地让你从他们的形色举止上去推测他们的生平与当下的心境;外面的行人一一现你眼前,你尽可恣意瞧着,他们并不会晓得,而且他们是这么不断地接连走过,你很可以拿他们来彼此比较。这种普通人的行列的确是比什么赛会都有趣得多,路上源源不绝的行人可说是上帝设计的赛会,当然胜过了我们佳节时红红绿绿的玩意儿了。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的,最能吸收外界的刺激的。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是无所不留神的,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所以无论从那一方面说起,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的。一条的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俗语说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不幸未得入泮(pàn,“入泮”指考中秀才,编者注),只好多走些路,来见见世面罢!对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观照,世上的荣辱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我们的心灵因此可以获到永久的自由。可见个个的路都是到自由的路,并不限于罗素先生所钦定的;所怕的就是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们,他们自甘沦落,不肯上路,的确是无法可办。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诠,便非真谛,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③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觉得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一番,做了万古不移的传统的奴隶。这又何苦呢?并且只有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了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④我生平所最赏心的许多美景是从到西乡的公共汽车的玻璃窗得来的。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闭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这时我真是神魂飞到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剩下的是闸北污秽的街道,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甜蜜的东西看得太久了也会厌烦,真真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重来。
⑤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走完了这段征程,我们也走出了这个世界,重回到起点的地方了。科学家说我们就归于毁灭了,再也不能重走上这段路途。主张灵魂不灭的人们以为来日方长,这条路我们还能够一再重走上几千万遍。将来的事,谁去管它,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1.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2.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
3.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提,认为不可偏废,文中却说“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依据原文作答。(6分)  
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你对这一观点如何评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举出事例,简要分析。(8分)

 

1.(1)对比(1分)(2)作者用旅行的人们“精神是紧张的”、所看的多半是“名闻四海的死景”,与得之偶然的、“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形成比照(2分),突出强调“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意在说明“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这一观点。 2.①运用比喻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没有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而虚度岁月(2分)。②用语风趣、幽默,意蕴深沉(2分)。 3.①在作者看来,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心灵因此可以获得永久的自由(3分);② 而读书只是间接地了解人生,那些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们,他们自甘沦落,不肯上路,无法体悟人生的真谛(3分)。 4.观点:人的一生都是在“途中”,我们不管结局如何,在途中就要细细鉴赏人生的趣味,享受人生的自由。(3分) 评价(5分):评分标准,重开端、重过程、重结果皆可,有具体事例,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题)(5分)
①造化钟神秀,                 。     (杜甫《望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④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李密《陈情表》)
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⑦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⑧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碟化彩衣金缕尽③,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碟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8.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9.“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 乐书》,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响:响应

B.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乐:爱好

C.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通“叛”背叛

D.与纣为靡靡之乐靡靡:萎靡颓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B.乃召师涓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司马迁认为他不是个有德之君。

B.师旷认为师涓所作之乐为亡国之音。劝晋平公不要欣赏,可是平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

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生活对于民族的每个成员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①之感①。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分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
【注】①橘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后用“橘化为枳”表示生物的品质因环境不同而发生改变。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原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传统是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的一种民族精神。

B.文化传统即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的形而上的道,一般说来它是一种惰性力量。

C.文化传统对本民族人民而言,是起着规范思维方法、支配行为习俗、规定价值取向等作用的一种重要力量。

D.文化传统是那些为某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互相激荡、长期积累的产物。

2.下列对划线句“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句中的“其”指的是“传统的一个新成分”。

B.“与原型的同异”中的“原型”指所学的外来文化。

C.“虽未必面目全非”,意味着“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后有可能是“面目全非”的。

D.整个句子强调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为后盾,民族的某个成员酿出的独特心理,便可以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B.拥有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团结、一个国家能够完整的前提和保障。

C.文化传统的变化往往需要经过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并经过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

D.文化传统如果出了问题,就可能使某一时代出现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危机,这时就需要冷静分析,合理选择。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运动场是体力的赛场,辩论会是口才和智慧的赛场,考场是知识和能力的赛场,……生活中处处有赛场,有赛场就有人生百态。
请以“生活的赛场”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