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组)(6分)
(1)子曰:“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 ,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后之视今, ,悲夫 。(王羲之《兰亭集序》)
(3)青青子衿,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子衿》)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3分)
(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4分)
(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3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按:巡查
B.责以督率修缮 责:责备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望:怨恨
D.擅举人自代 擅:擅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请以每岁三月 比去,以手阖门
C.而谦每议事京师 夜缒而出
D.一动则大事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②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④太行伏盗皆避匿
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料积累的丰富,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国学古为今用的任务可能还会不断有所调整和发展变化,在重建国学的过程中出现认识分歧和“百家争鸣”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把包括古典文献、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祖先的丰厚馈赠保护好,保存下来,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建议暂时不要用“国学”的概念,因为它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笼统、模糊而且外延边界不清。
B.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从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的角度界定的,也是多数学者所达成的共识。
C.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D.作者认为,国学是个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它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
2.下列说法不属于“国学内涵丰富”的内容的一项是
A.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既可以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也可以是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
B.国学内容宏博,仅《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就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C.《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一万三千余种历代中医古籍,因此说国学是“一座山”,没有任何夸张。
D.因为在学术内涵方面,国学和现代学科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因此国学与文、史、哲是并列的一级学科。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它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就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它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等。
D.对于国学,我们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正是深重的灾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B.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财政的病灶、腐败枉法的危害、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和炒房者“搅混水”的混乱等因素引起的。
C.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历史上国际参展方最多的。
D.在第41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今年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