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盟台夕照
(明)戴珙
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
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
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
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
注:盟台,渑池会秦赵会盟之处。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结合首联和尾联两次出现的“空”字,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河店妪传 (宋)王禹偁①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②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③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任知制诰等职。②端拱:宋太宗年号,988年——989年。③上军:皇帝禁卫军,驻守京师,备征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系马于门 圣人不凝滞于物
B. 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 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 填然鼓之
D. 诚能定其军 其孰能讥之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近世边兵之勇的一组是
①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
②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③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④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
⑤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
⑥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短小精悍,叙事简洁生动。叙事部分写了唐河店妪机智杀敌的一段故事,人物的潇洒英姿跃然纸上。
B.本文先叙后议,在讲了唐河店妪的故事后,转而议论,指出那些健壮的边兵都被上军所取,导致边防告急。
C.本文议论简明扼要,明白晓畅,举出上谷不守的例子,说明“国之备塞,多用边兵”是有道理的。
D.本文高度赞扬唐河店妪和边民英勇抗敌的精神,表明了自己备战守边的主张,内容充实,语言朴素自然。
4.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墨子曰:“乐(音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
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选自《荀子•乐论》)
(1)墨子曰:“乐(音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5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5分)
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其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挟裹着军事经济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由此,古代的“华夷之辨”转变成“中西之辨”。在中西文化的抗争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以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及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张在坚持孔子之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艺器用,他们的主张后来被提炼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指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而章太炎的国学观,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当然,由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因此,说到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传统派”便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而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主要是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即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如果明白了国学的内核,今天我们学国学、读国学,面对的就不是让人畏惧、无处下手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总体,而是以儒学为主脑,在研习四书五经的基础上,适当可以旁及先秦诸子、佛道之书及诗词文史。
1.下面有关“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教育自古以来都以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为核心。
B.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
C.章太炎提出的“国学”是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在内的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并将其提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D.“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人们大都认为其内核仍是儒学传统。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才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国学”一词由此出现。
B.由于对“国学”内容及目的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许多派别,但都是与“西学”相对立而存在的。
C.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是为了寻找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契合点,来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
D.尽管名称从“中学”改变为“国学”,但是它们都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自古至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意义非同一般,因而对它的传承和发扬十分重要。
B.“反传统派”想通过对西方知识的接引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说明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失去了信心,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C.“国学”侧重于对个人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塑造,在充满功利性的现代社会,“国学”前途堪忧。
D.章太炎的“国学”观是根据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弱势地位提出来的,如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他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
②又采用了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
③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它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西厅房。
④后来此处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时的宴会之所。
⑤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
⑥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
⑦不过西北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
A.①⑦⑥⑤③②④ B.①②④⑦⑥⑤③
C.⑥⑤⑦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⑦⑥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居民小区中的进门升降平台、公交站牌导盲语音装置、地铁站里的斜拉式升降梯等无障碍城市设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海,供残疾人和老年人生活之便。
B.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高度,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规划。
C.世人对伊朗核问题之所以倍加关注,不仅是因为它涉及核扩散问题和地区安全问题,还在于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会冲击世界的石油供应,危及能源安全。
D.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经典伦理的作用,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作画时喜欢将画框固定在墙上,俯仰奋笔,向壁虚构,这样,灵感才会喷涌而出,画出境界。
B、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C、科技引领社会发展,我们必须苦练内功,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科技创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D、毛泽东的文献点评中寓含褒贬,抒发感慨,以史为鉴,论古讽今,注重文献的社会教育和经世致用,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