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是文化的沉淀 项树华
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已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十一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4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由来的毛先生听说我要去长沙,欣然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十七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五年,这一“千年道场”未曾开放,故此一直无缘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氲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杭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引起我联想的古人诗句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唱歌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侯朝宗那类故事竟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情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泪,百年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⑤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清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历代乡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陈天华等先贤的画像前,我遥想他们当年在_时务斋里孜孜讲求时政时的耀人风采,默念书院中随处可见的湘人诗句,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女儿。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国,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我的同乡蔡锷将军,在上一世纪初年的军阀豪强中显然属儒雅文弱一类,但在护国讨袁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与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魄铸就。漫步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谭嗣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奁深韬付,留寄松阴后辈看”(指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吉田松阴)。民间曾用一句俗语概括自晚清以来的中国各地方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那些地方的人其实也是流了不少血的;但人们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说明大家认同一点:湖湘文化的特色就是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
⑥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尽管多年来我未踏足家乡,尽管我们这几代湘人可能愧对先贤。
1.从文中看,江南文化与湖湘文化各有什么特点?(4分)
2.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6分)
3.第⑤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4.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的理解。(4分)
默写(6分)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3)倚南窗以寄傲,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5)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阳细雨睛,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①。
【注】①武元衡的家乡在洛阳城附近的缑氏县。
(1)诗歌第一、二句描写的是哪一个时节的景色?何以见得?(4分)
(2)三、四句是这首诗的佳句,请指出其中最富表现力的两个字,并分析其妙处。(4分)
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责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天下,其道来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贾谊《过秦论》中篇)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译文
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4分)
译文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号,吾从而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常无贱,元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下列由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孰能无惑徐公来,孰视之 |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C.吾师道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吾从而师之 |
2.与例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惑而不从师
A.人非生而知之也 |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
C.而耻学于师 |
D.废王道而立私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