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推出了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网易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查,下表是其中一项调查内容及结果。阅读该表,回答问题。(6分)
在家电下乡活动中,那些问题最受关注(票数:3561)
选项 |
比例 |
票数 |
价格 |
33.5% |
1177 |
品牌 |
2.02% |
72 |
质量 |
43.81% |
1560 |
服务 |
7.5% |
267 |
补贴额数 |
20.38% |
726 |
能耗 |
3.31% |
118 |
(1)根据上表,你得出什么结论?(2分)
(2)为了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请你给政府部门提两条建议。(4分)
①
②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我们这个社会要大力弘扬一种健康、积极的道德风气,对公然挑战基本道德准则的不刊之论要进行旗帜鲜明的批判。 |
B.他在国内影视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
C.他以疯狂的热情投身于政界,很快地成为本土上的头面人物,一举而实现了衣锦还乡的世代农民的梦。 |
D.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19.正值炎热的夏天,烈日炎炎使我们容易想起那些曾经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的冬天。在我们的生命中,“冬天”,也许并不仅仅是那些过往的季节,它可以是一个挫折,一种心情,一段生活。冬天有霜雪,有泥泞,有寒冷……冬天也有温馨,有梦想,有孕育……
以“那个冬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托尔斯泰灯
蒋子龙
最早这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吊挂在图拉州托尔斯泰故居(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屋顶上。灯罩巨大,比灯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张直径近两米的圆桌,桌面上等距离地立着十几块隔板,隔板直接与灯罩连接,均匀地平分了灯光。
——这就是矗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上的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发明。
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就构思出这盏“连桌灯”,或者叫“桌连灯”。最初这张大桌子上只有三块隔板,宽宽敞敞地坐着他们夫妇和一个孩子。后来他的夫人陆续地为他生下了13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夭折,到最后这张大桌子上均匀地分布了13块隔板。
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可以读《圣经》,读课文或其他自己喜欢的书,找不到书读的孩子就得读托尔斯泰的手稿。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也包括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这捎带着也是一种测试,看哪些孩子或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或不喜欢他的手稿,他的哪部小说的手稿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或者相反。
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就更亮多了。即使托尔斯泰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围着他们的母亲阅读,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围着灯读,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于是,久而久之便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盏灯。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养。
这需要有“长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长性”的人,他从12岁开始写日记,直到82岁去世,没有一天中断过。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其它地方。
(《读者》2008年第10期)
1.“托尔斯泰灯”有过怎样的演变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2.“托尔斯泰灯”具有怎样丰富的寓意?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6分)
3.文章说“阅读培养精神生活习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文中有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作者的这个感悟,试作简要阐述。(6分)
4.作者认为孩子性格的培养需要“长性”,这种“长性”在文章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6分)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1)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无边落木萧萧下, 。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 ,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6)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
(7)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戒子书》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3分)
译文:
(2)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3分)
译文:
(3)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4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