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都存在“误读”。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无城乡建筑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的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这主要是由于地方决策层有着盲目追求的心态。

C.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很大程度上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2.中国传统建筑同西方对比,有哪些闪光点?(6分)

3.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6分)

 

 1.A 2.(1)建筑无城乡差别(2)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3)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每点2分) 3.(1)摒弃一味求新,追求发达国家的心态。(2)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3)城市的建筑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解析】 1.无 2.无 3.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句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慕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灾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把戚夫人双眼挖去,舌头割掉,四肢吹掉,衣服扒光,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随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1.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2.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似乎矛盾的话?这反映了阿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中?(5分)

3.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6分)

4.作者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               ,绳锯木断。

(5)               ,而知也无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3分)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3分)

(3)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也,为能急人之困。(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罢  弈  文

清·俞长城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未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惟恐失,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已而,胜负分,胜者喜,败者怒。如是者再三,局乃竟。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日:“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曰:“然。”“至于今,岂非胜负已过而喜怒俱忘者也?”曰:“然。”“当其争也,有不嫉之如仇雠者欤?”曰:“然。”“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矜者耶?”曰:“然。”“夫弈,小数也。其胜何益?其败何损?何为始而患?何为终而忘?何为始而争?何为终而让?子能识其所以然乎?”曰:“不知也。”

    “呜呼!吾告予以故: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在事中则争,在事外则让。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庶人弈于财,士大夫弈于富贵,帝王弈于天下,皆弈也。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扰扰者将安所底①乎?语云:‘工画者寿,工棋者夭。画者生机,棋者杀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二客闻之,貛然②深省,视局若虚,视子若弃,于是遂罢弈。

     注:①底(zhǐ)至,到达。②貛(jué)然:猛然。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者再三,局乃竟               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B.有不嫉之如雠者欤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C.夫奕,小数也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D.工画者寿,工棋者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者再三,局乃竟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D.子能识其所以然乎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息机子旁观二人下棋,看到他们彼此仇视,互相瞪眼动怒,感到很不理解。

B.息机子循循善诱,耐心询问两人下棋时的心态,引导两人倾吐下棋时的心态。

C.息机子拿两人下棋时的争夺与平民、士大夫、帝王类比,告诫二人要远离杀机保全生命。

D.作者假托息机子的名义,多方劝导,促使二人调整心态,止息机巧之心,从此与棋绝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