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④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⑤辛弃疾名弃痰,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⑥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问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闽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⑦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但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⑧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⑨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问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蔗生了一个辛弃疾。

                                         (选自《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有删改)

1.从全文看,辛弃疾的词有何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回答。(6分)

2.文章第③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3.结合原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

    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4.文章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何作用?(6分)

 

 1.(6分)①用刀和剑刻成,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有金戈之声)。②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是一个爱国臣子的哭诉和表白(表达了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③在政治的煎熬和打磨中锤炼而成。④婉约、细腻,艺术美感中含有政治与生活的哲理。(每点2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给满分) 2.(5分)衬托(1分)。用岳飞的《满江红》来衬托《破阵子》是很难得的有金戈之声的力作)(2分);用屈原的仰问苍天和共工的怒撞不周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热泪横流)(2分)。 3.(4分)宋代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1分),以及辛弃疾性格、思想、情感和时代产生的碰撞(1分),注定了他的词及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1分)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1分)。 4.(6分)①(蕴含主旨方面)形象地概括了辛弃疾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传神地描述了辛弃疾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 ②(行文思路方面)体现了本文借词评人的行文思路。 ③(倾注情感方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钦敬。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常识与古诗文填空(任选四题,8分)

    (1)《诗经》广泛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的生活,是我国古代    诗歌创作风格的源头。

         从格律上看,古典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诗。

    (2)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庭集序》)

    (3)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戍卒叫,函谷举,          ,            。(杜牧《阿房宫赋》)

    (5)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              。(王安石《桂枝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  村

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注]。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1)诗歌表现了小村怎样的景象?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2)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查看答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捂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4分)

    译文:

    (2)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3分)

    译文:

    (3)子眉,先卒,诗亦附焉。(3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山。字青主,阳曲人。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读书过目成诵。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搢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提学袁继成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阉党也。山约同学曹良直等诣通政使,三上书讼之,巡抚吴  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闻天下。甲中后,山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且曰:“不敢愧友生也!”山省书,恸哭,曰:“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

    顺治十一年,以河南狱牵连被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中有以奇计救之,得免。然山深自咤恨,谓不若速死为安,而其仰视天、俯视地者,未尝一日止。比天下大定,始出与人接。

    康熙十七年,诏举鸿博,给事中李宗孔荐,固辞。有司强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京师二十里,誓死不入。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魏象枢以老病上闻,诏免试,加内阁中书以宠之。冯溥强其入谢,使人舁以入,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仆于地。魏象枢进曰:“止,止,是即谢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山叹日:“今而后其脱然无累哉!”既而曰:“使后世或妄以许衡、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至家,大吏成造庐请谒。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或曰:“君非舍人乎?”不应也。卒,以朱衣、黄冠敛。

    山工书画,谓:“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人谓此言非止言书也。诗文初学韩昌黎,崛强自喜,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不原以此名家矣。著有《霜红龛集》十二卷。子眉,先空:壁亦附焉。

                                                      (选自《清史稿》.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洲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省书                 省:丢弃。

    B.比天下大定             比:等到。

    C.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     舁:抬。

    D.山工书画               工:擅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直接表现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一组是

    ①读书过目成诵

    ②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

    ③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

    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

    ⑤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

    ⑥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山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当提学袁继咸被人所诬陷时,他挺身而出,和曹良直等赴京向通政使申诉。

    B.对门生营救自己一事,傅山深感遗憾,认为不如早点死为安,所以他每天仰视天空、俯视地下,不与外人接触。

    C.傅山性格刚烈。皇帝下诏要大臣举荐人才,当傅山被给事中李宗孔推荐时,傅山坚决不答应,即便官员强迫,他也不从命。

    D.文章最后一段写傅山在书画和文学上的成就,这既是对傅山人格刻画的一种有力补充,也是对傅山人格魅力的一种强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就必须减排

    2009年l2月1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市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这次会议虽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但是这次会议让“全球气候变暖”一词深入人心。据大会组织方提供的数字,约15000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中记者就多达5000人。如此庞大的宣传规模,让人们了解到各国政要和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程度。

    最近常常有读者打电话来问:气候变化问题真值得那么兴师动众吗?当然值得啦,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灾难,不只是热带地区的人们需要关注,温带和寒带地区的人们也需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如果放任全球气候变暖按照目前的趋势暖化下去,不少地区在几十年内就可能遭遇毁灭性打击,岛国马尔代夫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如何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呢?那就得首先弄清楚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科学家普遍承认,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根据这个结论我们可知,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就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迈入低碳时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首先,科学家想到的是用碳排放很少的绿色能源代替碳排放多的化石能源。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其他污染性物质。如果用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只是在生产、运输和维护相关设备的过程中会有碳排放,生产能源的过程几乎没有碳排放。

    接着,科学家想到的是发展低碳技术。所谓低碳技术,其本质是节能技术,节能和减排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无论是绿色能源还是化石能源,只要用的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减少。目前,全球低碳技术市场每年的交易额已经超过300亿人民币。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低碳技术,似乎难以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伟业”联系起来。然而,如果每个行业都能采用低碳技术,那么汇总起来的碳减排量就十分可观。

    最后,科学家要想办法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吸收掉。这种减排思路看上去很简单,比如,种更多的树,养更多的海藻,就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吸碳的能力有限,死亡后还会有碳排放。于是,科学家希望开发一些人造吸碳设备。虽然这些设备原理很简单,但是大都有明显的缺陷——成本太高,吸碳效率太低。如果能开发一种廉价高效的吸碳设备,减排的前景就会更加光明。

                                          (摘自《科学画报))2010年2月号)

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要和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暖十分重视,让“全球气候变暖”已深人人心。

    B.如果按照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暖化下去,岛国马尔代夫在几十年内就会遭遇毁灭性打击。

    C.只要控制好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就可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D.全球气候变暖会严重影响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灾难,因此需要全人类共同关注。

2.下列对“节能和减排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采用低碳技术,碳排量就会减少,所以能减排的低碳技术,也就是节能技术。

    B.因为只要能源用得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减少,所以只要节能,也就达到了减排的目的。

    C.因为节约能源就会减少碳排放,而碳排放的减少也就是节约能源,所以节能和减排 密不可分。

    D.因为低碳技术能把节能和减排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尽管碳减排量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其前景仍然十分乐观。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绿色能源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会有碳排放,只是在生产、运输和维护相关设备的过程中会有很少的碳排放。

    B.科学家希望开发出的人造吸碳设备因为原理过于简单,故大都具有成本太高、吸碳效率太低的明显缺陷。

    C.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仅要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大气温室气体,还要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清除干净。

    D.借助种树、养海藻等植物吸碳的方式来减排,不失为一种吸收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的有效方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