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⑴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5分)
⑵ 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5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民丐留不获丐:乞求 |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条陈述 |
C.琥怒,谋中以危法中:内心 |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① 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 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 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 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 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
B.①②⑤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
B.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事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
C.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位于西安市临潼县东五公里的下河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兵马俑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① 在调查和追踪秦陵兵马俑学术研究的过程中 ② 因其重要的文化及学术价值
③ 记者了解到一个被掩藏了三十余年的学术争论 ④ 一直为外界所瞩目
⑤ 一直未被学术界披露并公开讨论 ⑥
这场争论因其牵涉面之广、结果之重大
A.①②④③⑤⑥ |
B.②④①③⑥⑤ |
C.②④⑤⑥③① |
D.②④③①⑥⑤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
B.我国已经具备相关能力和条件,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攻克探月技术难关,实现探月技术突破,不会出现颠覆性的技术。 |
C.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是否取消,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表决决定了,这意味着从2006年1月1日起,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农业税。 |
D.目前,美国国防部的情报部门负责人声称向朝鲜的试射“高度重视”,正在紧急搜集情报,以判断朝鲜在导弹方面的真正实力。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09年12月14日凌晨,丁俊晖与希金斯的决赛是一场完美的拉锯战,小丁不仅技术上攻防俱佳,更重要的是心态上沉着稳健,这个冠军含金量明显要高于4年前。 |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
C.记得那时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血气方刚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
D.近年来,高速公路以及一般公路的收费问题,广为社会舆论所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