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悦读好书,共享精品”大众有奖推荐图书活动启事
为推动全民参与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首都精品图书生产,进一步提高全民阅读积极性,提升全民阅读质量,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特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前夕举办“悦读好书,共享精品”大众有奖推荐图书活动,具体事项安排如下:
一、参与对象
社会大众
二、活动时间
2010年4月1日—4月20日
三、推荐范围
在2006年—2009年间由我国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管理、人文社科、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生活、少儿六大门类图书中,每个门类推荐一本您自己最喜爱的好书。
四、推荐方式
网络在线推荐:登录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网站(www.bjppb.gov.cn)进入推荐系统。可任选图书种类,每类限推荐一种,每人限投一票。为方便联系,请如实填写推荐者姓名、年龄、职业、联系方式等信息。
五、奖励方式
随机抽取产生四个等级的奖励: 1.一等奖10名,奖品为价值1000元的购书卡;2.二等奖20名,奖品为价值500元的购书卡; 3.三等奖50名,奖品为价值200元的购书卡;4.参与奖200名,奖品为价值100元的购书卡。
六、公布推荐结果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分类发布大众喜爱的精品图书榜。期待您的热情参与!
咨询电话:010-64081077
主办: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
承办:北京市出版工作者协会
二〇一〇年四月一日
(选自2010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
此项活动按照计划现已全部完成。请你根据启事内容与相关提示语等信息,就“‘悦读好书,共享精品’大众有奖推荐图书活动”拟一则消息。自拟标题。正文部分不超过120字。(6分)
标题:
正文:
阅读下面的图文,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图片说明:
1966年8月13日,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处机场,从越南战场归来的海军陆战队下士庇隆•辛纳曼扔下拐杖,拥抱等候他的妻子。
请为这幅图拟一个标题,标题中必须含有“拐杖”一词,并简要阐述拟题的理由。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温总理经典语录之——答中外记者问
谈到对百姓的牵挂:“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谈解决民生问题: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 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只有人民了解政府行为的真实情况,人民才能给政府以有力的支持和合理的批评。我和我在座的同事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谈人民的快乐幸福: 温总理借用诗人艾青《窗外的争吵》中的一句:“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
从上面的三段话中你读到了总理的哪些精神品质。(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蟋蟀声声
蓝翎
⑴城市的喧嚣沉寂了,车辆入库,路静人稀。左邻右舍的电视机、收音机也停了。当它们开着的时候,仿佛那从窗内射出来的灯光,也带着扰人的声音。单一的艺术声音是乐音,而各种艺术的声音同时参差不齐地传进耳朵里,比马路上前拥后挤的车辆的噪音,更让人难受。
⑵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天愈凉,叫得愈响、愈热烈,像闭幕前的大合唱的高潮,又像告别演出。虫鸣夜更幽,没有虫鸣,感到的只是凄冷、单调。单调和喧嚣,同样能使人心里不平静。
⑶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
⑷伴着虫声睡去,远远胜似催眠曲。
⑸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对的,“蟋蟀鸣吾床下”,几千年前诗人的感受,仍然活在这鸣声里。《聊斋志异•促织》里化为蟋蟀的小孩,不是正隔窗窥探,看你对他的悲惨遭遇有什么表示?这幻觉并不神秘,不是什么意识流、潜意识,是艺术和生活的对比而诱发出的联想力。读书不像出家人的念经,“心如枯井”,需要色彩的刺激,声音的刺激。它提醒你还有一个可爱的大地在。夜,正是大地的外衣。
⑹伴随着虫声思索,烟显得浑浊,茶显得苦涩,酒显得昏迷。虫声是单纯的,它引起的回忆也是单纯的,像虫声一样的单纯、清晰。从虫声里,我看到了自己伴随着虫声而踩出的一个历史足迹。
⑺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高梁高,红了梢;谷子黄,弯了腰;豆叶苍,干的荚。夜色把它们抹成一片黑影,失去了白天的光彩。一领破席,半截搭在坟脚跟,半截拖在坟前的光地上。一卷高梁叶当枕头,被单子隔露水,挡寒霜,我坦然地睡在破席上。周围是谷子,再远是高梁,藏在这里最安全。在家里谁敢阖上眼?一声枪响,鬼子大概又下乡;一声犬 吠,可能汉奸又翻墙。躺在孤坟地里,心不乱跳,不惊慌,远望着碉堡顶上阴森的探照灯,耳听着沿路电话线像狼发狠的呜呜声,既盼夜长,又想天亮 。自从日本鬼子“进入”了家乡,民族的灾难使儿童也得离娘睡坟地,更有的被送上了屠场。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坟场也成了我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
⑻坟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经是最恐怖的地方。晚上,小朋友在村头上玩,有时碰上阴天,会突然看到野外有一闪一闪既不绿又不蓝的微弱的光。老人们迷信,当然不会像现在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那是磷火”,而是说那是“鬼火”,是活无常挑着灯笼办案的,或者说是他们在打火抽烟。小朋友们听了只觉得头发竖,心发怵,赶快跑回家,蒙上被子。被子里头好像还一闪一闪的亮,闭上眼睛,仍然亮。
⑼我第一次就是心惊肉跳扯着大人的衣襟到坟头边去睡觉的。躺下就是睡不着,老觉得坟里有动静。
⑽坟里有动静了。不是朽骨翻身,不是会变美女的狐狸精,不是能变白胡子老头的黄鼠狼,而是动听的蟋蟀声,“唧唧唧……”啊,多么亲切的声音,喜人的声音!听到坟里的蟋蟀叫,我真想去捉它。可是一想,又害怕了。听养蟋蟀的“老玩家”说过,坟里的蟋蟀最厉害,它是在人的头颅里长大的,左眼孔进,右眼孔出,要捉可难了。搬着人头骨捉个蟋蟀,我还没那种胆量去试试。
⑾不捉也好。蟋蟀也是成对的,捉了公的,岂不拆散了它们的家?如果它们也有“虫族感”,不把捉它们的人当作最大的仇敌才怪呢,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⑿以后,我就经常一个人下地睡坟脚了。躺下身来,要是听不到蟋蟀的叫声,反而更感到寂寞,寂寞到有点怕。一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心情立即轻松坦然,在虫声伴奏中进入梦乡。年年如此,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
⒀仍是一个夜里,我睡醒了一觉,睁开眼看看天,看看星,半夜刚过,正想再入梦乡。突然一阵枪响,碉堡上的探照灯灭了,紧接着从那黑洞洞的怪物里一股火光冲天而起,越烧越大,然而却没有听到像现在电影上那样的“冲啊!杀啊”的喊声。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我再也没有入睡,披上被单,扔下破席,抬起头,挺直腰,一步一个响声地走回家。抗日游击队结束了我睡坟头的梦。再也没有机会睡在那里静听蟋蟀的鸣声了。
⒁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挎土布背包的区干部就出现在街上,一声动员,老乡们就拿起家伙扒碉堡。我也跟着去搬砖头瓦块。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这里两三年没有长好庄稼,可是,每到秋天夜里,却传出了阵阵蟋蟀声。然而,又长起来的比我小的小朋友都不到那里去捉,大人对他们说,那都是鬼子汉奸变的。谁还喜欢?
⒂几十年转眼过去了,我也年过半百。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于是,我宁肯相信那碉堡遗迹下的蟋蟀声,是有罪的侵略者的思乡哀鸣,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没有变。应该寻找出这些声音,录下来,放给那些重温旧梦的人听。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
(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花城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1.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解释(第15段)“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句中 “‘进入’”的含义。(4分)
2.第3段说:“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3.请分析文章第6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4.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8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 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 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
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由于人们不顾环境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但必须要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在共同承担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要有区别的对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低碳经济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必须借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带动资金和技术向低碳领域发展,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大作用。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问题;发达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减少其排放量;发展中国家也要参与,但这种参与的方式必须允许以快速、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低碳金融的首要目标,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有数据显示: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鉴于此,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建立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急迫问题。
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反而会成为社会文明进步 的标志。低碳生活强调节约能源,它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矛盾。这不是生活质量低下的体现,而是科技高度发达之后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
B.不顾环境的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选择低碳生活体现了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C.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减少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参加到低碳生活中来的,只需要明白有这种低碳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D.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借助金融市场、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等方式来体现其在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2.下列各项中,不能 体现“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的一项是
A.中国白洋淀地区,使用的明灯都由太阳能提供电源,通过科技智能化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灭,晚上定时自动亮灯,无形中节约了能源消耗。
B.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欧洲,近四分之一的城市汽车保有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中产阶级购买 的车辆大多选择小排量车。
C.在非洲,有的地区有力地制止了滥砍滥伐的现象,并通过减少火车、汽车的运行次数、降低民众出行频率的方式大量地减少了碳排放量。
D.在荷兰,旅行途中可以灵活地选择搭乘公交、徒步、骑自行车等方式,体验当地多元化的旅游资源;欧洲部分王室成员和政府高官都是骑车出行的带头人。
3.根据文章,简要概括在应对气候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哪些误区。(6分)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
(1)丛菊两开他日泪, 。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 。(屈原《湘夫人》)
(3)蹑足行伍之间, ,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