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6分)
寒食[注]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1.这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手法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古诗词默写(每句1分,共6分):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块假我以文章。
17、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18、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昆山玉碎凤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朱颜改。
21、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甲]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盍各言尔志” 何不 B、见灵辄饿,问其病 饥饿
C、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 D、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使……免
2.下列句子加线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为之箪食与肉 即而与为公介 B、于我如浮云 宣子田于首山
C、曲肱而枕之 未知母之存否 D、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宣子未出山而复
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但他只施其于自己的朋友
B、赵盾之所以脱险的另一重要原因,平日为官方正恩惠养民,得到他所求助的饿人的帮助而得免于难。
C、孔子的志向,见出其以“道”为本的胸怀,他要把恩义普施众人。
D、颜渊说话温文、舒缓,可见其儒雅风度,是一个谦谦君子。
4.翻译(每句2分,共4分)
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②“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与前后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 )
夜色浓了,灯亮了起来,环绕在海湾沿岸山坡上的灯光,从半空倒影在了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那密布在苍穹里的星辉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A.像散落在蓝色天鹅绒上的颗颗钻石 B.像一串流动的珍珠
C.像夜空中眨着眼睛的星星 D.像无数个在水面舞动的小精灵
下列内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学》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晋灵公不君》一文中,晋灵公不君就表现在“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以观其辟丸”,和虐杀厨师三件事上。
C.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
D. 《南能北秀》一文对南北二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下列文学常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包括“经史子集”:经部指儒家的经典;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子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集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B.“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初是由南宋朱熹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C.“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
D.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经典代表作品有《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