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若论对中国实际政治的影响之巨,则非法家莫属。所谓“百代都行秦政制”,便是对封建政治文化之本质的揭示。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最切合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们的需求,因为那时的社会充满血腥的征伐,各国为了在虎狼丛中图生存,唯有采纳刑赏并用的法家学说,不惜一切手段富国强兵才有出路。法家的特点有二,一是功利主义,如为了使军队成为虎狼之师,它规定按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评定军功,而军功可带来爵位、封邑等一切物质利益;二是整体主义,它讲求步调一致,甚至不惜以鼓励告密和轻罪重罚等恐怖手段来消除乱源、维系稳定,因此漠视个人、草菅人命成为常态。法家学说在乱世最见效果,但等到天下安定后,统治者如果单纯用法家治国,却容易引火烧身。暴秦二世而亡,给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一个启示,即在施政过程中,诚实地违反道德或赤裸裸地作恶是危险的,必须用儒家、道家的面目将法家的内核掩盖起来,在被统治者的经验中投下道德的影像,给他们以幻想和期待,这样才便于巧取豪夺。“阳儒阴法”、“外道内法”就是这么形成的。
按照清末思想家谭嗣同的说法,“阳儒阴法”不啻为乡愿与大盗的结合,其必然结果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在先秦诸儒中,谭嗣同特别痛恨荀子,因为正是荀子援法入儒,开创了儒法合流的先河。秦国的李斯就曾跟随荀子研习帝王之学。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的是“权利之恶”而非“权力之恶”。在荀子看来,圣人治国的方法,不是依靠人人为善,而是使人人不作恶。仁义固然要讲,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防范、惩治之术。有作为的君主绝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与“阳儒阴法”相比,“外道内法”更具迷惑性,因为道家标榜清净无为,而法家则表现为刻薄寡恩。两者之间不是有天渊之别么?司马迁写《史记》,将老子与韩非子合传,这在常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学案。后世文人中,关注并研究这一学案者不少,但剖析得最深刻的恐怕是王夫之。王夫之认为,道家和法家的共同点在于以疑虑箝制天下。老子多机诈,教导君主虚静无事,处暗见疵。但机诈既兴,其末流必极于残忍。再者,君主欲无为,欲自逸,必以重用酷吏督责天下,将一切委于有为之法才能做到。到了近代,撰写《厚黑学》的李宗吾先生对此学案也有一些精彩的发挥,比如他说:“道家是法家的收敛状态,而法家则是道家的爆发状态。”如此论断让人称奇。
法家动辄言“法”,但法家思维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完全是两回事。在法家学说中,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工具,君主本身是不会受法律约束的。君主口衔天宪,言出法随。他的言辞就是法律,具有君临一切的威力。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则意味着无论何人都必须遵循大家共同约定的法律。尤其是公权力,更要有明确的法律边界。滥用公权力,便是对宪政的亵渎,对法律的践踏,公民社会不能容忍这样的无知妄作。
1.下列对于法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法家学说诞生于战事频仍的先秦时期,它在消除乱源、富国强兵方面发挥了作用,迎合了诸侯国君主们的需求。
B.法家所谓的“法”,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它不容许任何人亵渎践踏,所以需要由酷吏执行,钳制天下。
C.法家以严刑峻法督责天下,在乱世效果最明显,但天下太平后,如果还只用法家治国,那么就有可能危及统治。
D.法家主张刑赏并用,一方面它以物质利益奖励军功,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它也采取恐怖的手段来维系稳定。
2.下列关于儒、道、法合流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阳儒阴法”“外道内法”都具有欺骗性,清代谭嗣同对此深恶痛绝。
B.儒、道、法合流,掩盖了封建统治的本质,具有相当的迷惑性
C.法家刻薄寡恩,需借助儒、道的道德外衣,给百姓以幻想和期待。
D.封建统治要维持表面的虚静无事,必须靠严刑酷吏的有为之法。
3.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家刑赏并用的主张,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对中国实际政治的影响超过了其它学说。
B.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所以圣人治国必须依靠防范、惩治之术,以使得人人不作恶。
C.王夫之认为,司马迁意识到道、法两家在钳制天下方面有共同点,因此写《史记》时将老子与韩非子合传。
D.法家重“法”,主张极力发挥法律这一工具的防范、惩治作用;但同时它也重视对百姓的教化劝善。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注释】篑(kuì),土筐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领略过大海的人很难再对其他水产生兴趣,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也难以被别的观点左右。
B.孟子提醒为学之人,要学习大海的波澜壮阔;不能事无大小,巨细无遗,像日月之光那样连细小的缝隙都要照到。
C.孟子以流水“不盈科不行”为喻,说明为学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准和境界。
D.孔子用堆土成山的比喻告诉我们,无论道德、学问或事业追求上,是进是止,关键都在自己,而不在别人或环境。
(2)请指出上述两个语段蕴含的有关学习的道理。(3分)
简答题 (5分)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复活》)
玛丝洛娃从监狱里调到医院担任助理护士后,聂赫留朵夫去探望她,并且交给她一张老照片。请简述看到这张老照片后,玛丝洛娃的情感变化
下列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堂吉诃德参加了富翁卡麻丘和美人季德丽亚的婚礼。不料季德丽亚和意中人穷人巴西琉同谋,在婚礼上演出了一场假死之剧。堂吉诃德坚决支持这对情人配成对。卡麻丘虽是懊恼,却无可奈何,只好成全他们成亲。(《堂·吉诃德》)
B.桑丘带着公爵的总管去上任。这位总管是受命来作弄他的。在桑丘到达那天,总管安排了一批居民去告状,以各种难断的诉讼为难这位“总督大人”。桑丘把事情剖析得清清楚楚,决断得公正不阿。(《堂·吉诃德》)
C.在玛斯洛娃受审后的第二天,聂赫留朵夫又以陪审员的身份到法院陪审一起盗窃案。被告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被控与人合伙撬开仓库的挂锁,偷了几条没有用的粗地毯。但由于失主的强烈要求,法院只好被动地按部就班地对孩子进行审判。(《复活》)
D.19岁的聂赫留朵夫,还是十分纯洁的青年。当时他认为女人是神秘的,与玛斯洛娃进行纯洁的精神恋爱,可以放弃父亲名下的地产,分赠给他的佃户;三年后,他在军队里染上恶习:挥霍金钱,喝酒,打牌,玩女人。(《复活》)
E.为了作好上西伯利亚的准备,聂赫留朵夫回到库兹明田庄,把土地低价出租给农民,他和农民都不满意。然后他来到姑妈让他继承的庄园,目睹农民的贫穷,最后放弃了土地所有权,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快乐。(《复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山,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3分)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翻译古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3分)
②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