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则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加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同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人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
C.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
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
2.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
B.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
D.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是 。(只填序号)(3分)
我们要 , ,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 , , ,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①或存放 ②有辨别 ③或使用 ④或毁灭 ⑤勇猛 ⑥不自私 ⑦沉着
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准确、连贯。(3分)
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小孩子又问:“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群臣吏民,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锲而不舍, 。(《劝学》)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4) ,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5)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把第Ⅰ卷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分)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