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太祖取婺州,召见濂。除江南儒学提单,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轫,将焉用之?”大祖悉称善。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卒于夔,年七十二。
(《明史·宋濂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寻改起居注寻:不久。

B.已论赏赉赉:赏赐。

C.审能行之审:清楚。

D.未尝讦人过讦:揭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濂诚谨的一组是(3分)(   )
①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  ②当如是,不当如彼   ③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
④濂具以实对      ⑤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⑥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濂聪敏好学,记忆力很强。他先后跟随梦吉和吴莱学习,通晓《五经》,后来被举荐担任了翰林编修。

B.宋濂对《春秋》有自己的见解。他奉召讲解《春秋左氏传》时,说《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能遵行,则赏罚公正,天下安定。

C.宋濂很受太子敬重。担任太子的老师十几年,宋濂对太子的言行都用礼法来劝导,使其符合正道,太子都恭敬地接受。

D.宋濂多次受到太祖的称赞。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很生气,有的大臣说茹太素不敬太祖,只有宋濂认为他是尽忠太祖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2)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1.C 2.B 3.A 4. (1)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地研究讨论,一一依据汉、唐前例,衡量其中适合部分奏报皇上。(大意1分,据、故事、量各1分) (2)从少到老,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登门素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大意1分,去、造、定语后置各1分) 【解析】 1.(审:慎重)  5.B    6.A (宋濂没有担任翰林编修) 2.略 3.(宋濂没有担任翰林编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周国平:“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帕斯卡尔(法国):“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请以“尊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戏剧外),不得抄袭或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苦难
周国文
①没有星光的夜晚,每个人是否都在与自己内心的苦难作战?
②苦难,是人类的孤独苦旅,它在心灵飘摇的深处回眸世间的沧桑,它是被岁月磨蚀的标本被上苍悬在一条艰难的寂寞长路上。
③我从北岛的《回答》中,看到了一个过往时代的不幸与少数清醒者的苦难。诗的震撼人心,首先来自诗人超越苦难的理性思辩。面对一个荒唐、昏昧的时代,诗人率先喊出了“我不相信,这是悲愤的声音,这是常深沉的苦难压在一个民族身上的反弹。”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微弱的应答中,苦难尽管还在背后左右呼啸,可一个英雄主义的声音,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告白,已是喷涌而出、直冲云霄。或许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一个不平常的普通人的苦难观。
④英雄总是在最后的关头挺立住自己道德底线与人格风范的战士,它是那位敢于唾弃世俗的桂冠而仰望神圣的呐喊者。弥尔顿的故事就是一个明证。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出现的一位伟大的精神斗士,即使在他失去光明的后半生中,也始终没停止不屈的战斗。
⑤当查理二世妄图复辟的时候,弥尔顿眼疾正重,医生警告他不可参战,否则将双目失明,但弥尔顿为争取自由深感责无旁贷。此时的英国人需要精神上的支柱,他宁可牺牲双眼也要作一个自由思想的卫士。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下《为英国人民声辩》一文。而弥尔顿的代价则是从此失去了光明。但弥尔顿并没有停止写作和斗争。失去光明的卫士,一个坚强地立足于苍茫大地的诗人弥尔顿,是这样自勉的:“在茫茫的岁月里/我这无用的双眼/再也瞧不见太阳,月亮和星星/男人和女人/但我并不埋怨/我还能勇往直前。”
⑥抗拒苦难是高贵者命定的天职。弥尔顿失明的境遇与坎坷的经历,走的是一条忧伤长路。即使遭遇的是旷世的孤独,但他无怨无悔地选择坚强。
⑦苦难,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素材。而贫乏的时代之所以贫乏,往往在于诗人不知苦难的深刻,人民不知苦难的深广,民族不知苦难的深重。只有承受苦难之后的不屈不挠,才称得上是灵魂的一种坚实状态,才称得上是源自坚强而又返归坚强的精神性存在。
⑧高贵的智者不会易低下自己的头颅,尽管他有过短暂的迷失与麻木,但他历经的苦难越多,对高贵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他把自身的挫折与凌辱当成性灵的启悟,并洞悉到生存更隐秘的内在本质。巴金的《随想录》就是这样一本具备生命厚度的书。
⑨也许难以预期的苦难与个人的情感阴影,总是难以摆脱地缠绕在每个人具体而复杂的轨道上。我们也曾遭遇“悲哀的雾/覆盖着补钉般错落的屋顶,”我们也曾害怕“即使鸽子落在肩上/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我们也曾惊心于刀光剑影的步步紧逼,也曾战栗中死神白色的寒光中。但北岛冷峻的声音,给我们灌注的不仅是烈士的力量,更是一曲唱给未来的英雄交响:“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没有别的选择/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⑩这是苦难者横眉冷对不幸的姿态,这是英雄之美最终的灿然绽放。
1.从全文的论述思路看,作者的苦难观有哪些方面?中心观点是什么?(6分)
2.下面是巴金《十年一梦》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一个论据,应该安排在文中何处最合适?为什么?(6分)
“1969年我开始抄录、背诵但丁的《神曲》,因为我怀疑‘牛棚’就是‘地狱’。这是我摆脱奴隶哲学的开端。没有向导,一个人在摸索,我咬紧牙头忍受一切折磨,不再是为了赎罪,却是想弄清是非,我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不怕三头怪兽,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发女怪,不怕赤热沙地……我经受了几年的考验,拾回来‘丢开’了的‘希望’,终于走出了‘牛棚’。我不一定看清别人,但是我看清了自已。虽然我十分衰老,可是我还能用自己的思想思考。我还能说自已的话,写自己的文章。我不再是‘奴在心者’,也不再是‘奴在身者’。我是我自己。我回到自己身上了。”
3.文中频繁引用北岛的诗句,有什么作用?(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一情景似曾相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庄子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
“庄子持竿不顾。”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他只问了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这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试从三个方面概括庄子的精神境界。(6分)
2.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如何理解这段话?(4分)
3.作者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什么用意?(4分)
4.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原文只有97个字,而这里却用了近800字进行表述,请探究这里化简为繁的用意。(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皇天后土,   ▲   。(李密《陈情表》)
(2)柳丝长玉骢难系,   ▲   。(王实甫《长亭送别》)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马迁《报任安书》)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   。(司马迁《报任安书》)
(5)沉默呵,沉默呵!   ▲      ▲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7)仰观宇宙之大,   ▲   。(王羲之《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答:                ▲            ▲                ▲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之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4分)
答:                ▲            ▲                ▲              
(3)作者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来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            ▲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