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扩写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要求用上比喻修辞,不超过60个字。(6分)...

请扩写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要求用上比喻修辞,不超过60个字。(6分)

 

示例:榆柳如害羞的新娘,把长长的秀发泼向屋的后檐,罩住一片清凉。桃李如殷勤的小僮,侍立门前,我的心陶然。(内容不遗漏3分,运用比喻恰当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教室外面有一株仙人掌,长得非常旺盛。下课时,招来了很多学生欣赏,可是有些好事的同学,他们用手摸摸它的小刺,摸摸它的圆径,有的甚至采摘上面的一块来品玩。结果没有几天,这株生机勃勃的仙人掌就变得千疮百孔了。请你以仙人掌主人的身份写一句宣称口号,告知人们要爱护仙人掌,不要伤害它。要求言简意赅,主题明了。不超过25字。(5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3分)

A.河南开封县陈留四中学生李盟盟,今年高考565分。因县招办失职把她的志愿申请锁在柜子里忘了提交的原因,造成她什么大学都没有上成。

B.本报记者前日在沪观看了《敢死队》,其中枪林弹雨的火爆场面,令人大饱眼福,而动作场面中时不时爆出的幽默台词,也给观影过程中笑声不断。

C.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认为,《挟尸要价》照片报道的是假新闻,他质疑为何这样一张照片能在全国屡屡获奖。

D.由于申请公积金装修贷款必须符合多个要素,使装修贷款的办理也越来越难。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在过去经济封闭时代的韬光养晦是一种“不得已”,现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也是基于某种“不得已”。

B.冯德麟长子冯庸,与张学良同年出生,与张学良可谓忘年之交,两人义结金兰同号汉卿。

C.齐白石的篆刻,力能扛鼎,崎岖多姿,把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D.北宋五大儒之一的周敦颐老先生,纵然学究天人,也依旧挡不住自己的“爱莲堂”毁于现代化的施工机械。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建树         戳子            无动于衷            无济于世

B.贻误         诬蔑            责无旁代            刮目相看

C.谛造         会晤            开诚布公            终南捷径

D.兑现         燥热            旁稽博采            息息相关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母亲的扫把人生

王熙章

小时候,乡下贫穷,一大家子吃穿用度都指望生产队那点工分,自然入不敷出。母亲便学会了编织扫把的手艺,编些芦苇扫把,偷偷地背到乡场上去卖。

那时,乡下的深山野坑,多的是芦苇,一人多高,迎风飘落白花花的芦絮。每逢收工后的黄昏,于那些深山野坑总会瞧见母亲忙碌的身影。将些芦苇穗带回家,晒干后,再在灯下一把一把地编织成扫把,几乎成了母亲每天的功课。坐在昏黄的马灯下,母亲一绺一绺地编织着,随着飘飞的苇絮,墙壁上映照出一幅美丽的剪影。

每逢母亲编织,我们总问她:“娘,编扫把很好玩吗?”

这时,母亲总会笑笑说:“当然很好玩,不然,谁会夜里还编扫把呀?既耽搁睡觉,还浪费灯油钱哩!”

稍大后,我们才明白母亲编织芦苇扫把的苦心。那些年,我们姐弟4人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全是母亲的芦苇扫把一把一把换来的。看到她掌上的斑斑老茧,我跟姐几个都暗下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再不让她做苦活!

后来,我跟姐姐们全都进了城,做起了城里人,只是,母亲依然编织着她的芦苇扫把。她依然跟父亲住在乡下,过着清汤寡淡的日子。多次接他们来城里,母亲总是说,城里太吵,不习惯。又说城里的开销大,有闲钱让我们留着自己花,她和父亲还能走动,还能编织扫把,还能养活自己。

母亲70岁生日那天,我们4个儿女相约着回老家给她祝寿。在离家不远的那片竹林,远远地,就瞧见了母亲的身影。她坐在门前的那块大石板上,身前,就是一大堆芦苇蒿。随着飘飞的苇絮,已花白头发的母亲将她编织的身影飘成一道让人心酸的风景

二姐上前,哽咽着说:“娘,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编,我们给您钱您又不要,到底是啥原因嘛?”

蓦地见4个儿女来到眼前,母亲不禁一下红了脸,有些难为情地说:“都一辈子的手艺了,一下子撇开,是有些不习惯嘛。”

再看看母亲,虽然那些芦苇蒿依然还在她的手上翻飞,但明显看得出,母亲的动作迟缓了,有好几次,芦苇蒿扎着了她的手,编织程序又出了错,只得拆了又重来,看着就更让人心中难受。

晚上,我们旧事重提,让母亲再也不要编扫把了。我们说,4个儿女,每人每月500元,二老的生活费用绰绰有余了。但母亲却笑笑说,钱嘛,真不是问题。

母亲颤巍巍地起身,带我们来到北厢房那3间空房里。我们见到了满满的3房间芦苇扫把。

母亲又笑笑说,这些年,她没了我们这些儿女的“拖累”,时间宽裕了,就有更多时间编织芦苇扫把了。每把扫把10元,你们算算,3间屋子的芦苇扫把,该卖多少钱?说完,母亲满脸的自豪。

我们粗略数了数,每间屋子算300把芦苇扫把,3间屋子,就900多把芦苇扫把。900多把扫把,该用去母亲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啊?突然间,泪水溢上我们的眼角。

问起母亲,这么多扫把,该什么时候才能卖完?母亲的口气又很自豪了,说她跟父亲一个乡场背上20把,10个乡场,就是两百多把呀!既赚了钱,又活动了筋骨,划算呀!

一句“划算”,更让人心酸。一个乡场才卖20把,一个乡场得走10多里山路,算起来,900多把芦苇扫把,母亲他们得走多少里山路?况且,依母亲闲不住的习惯,新的扫把又在诞生!

回到城里,偶遇一个大学同学,知他已是一个中学的校长,想到母亲那3屋子的芦苇扫把,心中便动了动:“老同学,你们学校需要添置扫把吗?”然后,向他讲述了母亲与她的芦苇扫把的故事。讲完,那同学爽快地说:“呵呵,当然要,你母亲有多少扫把?我全要了!”

夜里,跟母亲打电话,说她的芦苇扫把全部脱销的喜事,母亲竟激动得语不成声:“儿子,你是说,娘的芦苇扫把城里人也喜欢?”然后便大声地夸赞我们,说我们这些儿女真有孝心,不枉她养育我们一场。

听到母亲的夸赞,惭愧已写在我的脸上。其实,这么些年,我们一直在为自己的求学、工作、家庭奔波,有多少时间在做着孝顺父母的事情?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就让母亲高兴成那样子,可母亲为我们编织了一生的芦苇扫把,她什么时候提过一个字?

(节选自《中国会计网校》)

(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时候,我们常问娘“编扫把很好玩吗”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我们很天真、幼稚,不理解母亲辛苦的缘故。

B.当我们四个儿女走到年老的母亲跟前问她为啥编扫把时,她不禁一下子红了脸。这反

映了母亲不想让儿女为她操心,而这一下漏了陷,她像孩子一样觉得很不好意思的心理状态。

C.母亲颤巍巍地起身领我们看了她编的三间房的扫把,这一举动生动地写出了母亲为自己有那么多的劳动成果高兴、自豪的心情,同时也给儿女们证明她自己能够养活自己。

D.当我们听到母亲夸赞我们的孝心时,“惭愧写在了脸上”,这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为了工作、学习、家庭,根本没有拿出时间去陪父母。没有做孝顺他们的事。

E.70岁的老人,本该安享儿女的清福,可是母亲却甘愿清汤寡淡,编扫把,背着扫把赶

乡场。这说明了母亲以苦为乐,安贫乐道的隐逸思想。

(2)年轻的母亲和年老的母亲为什么要编扫把?这主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征?(6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4)“感恩”“孝”是千百年来一直谈论的话题,那么怎样才算尽到了“孝心”呢?请结合本文以及你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两点。(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