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18分)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涛涛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牡丹的拒绝”,即牡丹的权利,它有权拒绝自然界规定的花期,也有权拒绝好奇者的膜拜。文章题目透露了牡丹的个性信息。
B. 这篇散文不但将洛阳牡丹人格化,而且将其“诗化”。作者藉以颂扬一种令人敬慕的品格,讴歌真率无邪的情致。
C. “花开花落二十日”,牡丹花期短暂,个性难现;而在漫长的“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牡丹才有个性。为此,作者提倡“拒绝”。
D. “放浪形骸”,在文中表现了牡丹在怒放时热情奔放的形象。
E. 作者取材于真实的经历,但文章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聘想象,清丽的文字中兼容了崇敬与鄙视。
2.为什么说“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根据文意分条陈述理由。(4分)
3.解释下列语句划线的文字的含义。(4分)
(1)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
(2)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么?一字之差。
4.“牡丹之美,惊世骇俗”作者这样评价牡丹,自有寓意。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8分)
曹操墓出土?
千余年来,关于曹操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2009年末,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发掘2号墓却被认为是曹操墓──高陵。
此墓规模巨大,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其墓室的规格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幸存一些遗物。250余件器物有金、银、铜、铁等多种质地。器类又分铜带钩、铁甲、玉石圭等。这些器物绝大多数非常小,也很粗糙,符合曹操“薄葬”的主张。
此次出土的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因为它们上面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的铭文。史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在墓室中,人们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人体,其中,年龄在60岁左右的男性遗骨应该是曹操──文献记载曹操终年为66岁。
此外,该墓位置与文献、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三国志·魏书·武帝》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位于“西门豹祠西原上”的高陵。调查资料显示,西豹祠当时就在今漳河大桥南行一分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1998年,西高穴村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中也记载了魏武帝陵的位置就在这里。
据此,以潘伟斌为首的河南省有关文物考古考家认定这就是迷团重重的曹操高陵。
但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却出言谨慎。他说,据《魏书》记载,曹操的夫人死时为70岁,并与曹操合葬于高陵,而现在两具女性遗骸年龄最大的才50岁。另外,现在还不能有力地说明到底是同穴还是并穴,如是并穴,旁边就该有他夫人的墓。将来发掘l号墓时如确认有70岁女性的遗骸结论才能充分。而资深考古专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也谈到,虽然《吕氏春秋》说“世无不盗之墓”,我们现在考古发掘的古代墓葬九成以上都被盗过,对那些追缴来的器物的来龙去脉要搞清楚,比如,收缴过程、如何盗掘等,这样可以减少对于器物真伪的争论。
1.潘伟斌等人认定此墓是曹操墓的依据是什么,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5个字。(5分)
2.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考古认定墓主身份的比较重要、可靠的方法,就是考察随葬器物和墓中遗骨。
B. 依靠历史文献可以非常准确地判定墓葬的地点、墓葬的规模以及墓主的身份。
C. 王巍之说表明“曹操墓”尚不能盖棺论定,因为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还有漏洞。
D. 蒋赞初希望搞清楚追缴器物的情况,是因为现在假冒古文物的事情时有发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
①选自《古诗十九首》,河汉女指织女星。
②擢(zhuó):引,抽,伸出的意思。
③札(zhá)札: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④杼(zhù):织机上的工具。
⑤章:这里指布匹。
1.赋、比、兴是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本诗使用的是:
A. 只有赋 B. 只有兴 C. 赋和兴 D. 赋比兴都有
2.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而以皎皎状织女又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B. 中间四句的内容专就织女而展开:前两句描写其勤劳的形象;后两句写其劳作的结果和情态,意在刻画其因思念而遭受的折磨和痛苦。
C.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织女与牛郎虽然有银河相阻隔,但他们那含情脉脉的痴情相望却能传达出彼此心中永恒不变的爱恋与思念。
D. 全诗大量的叠同,将夜空之广大、星光之皎洁、女主人公之秀美、劳作之繁忙、情感之含蓄生动展示,景新意深,形神兼备,韵味无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吾 至 爱 汝 即 此 爱 汝 一 念 使 吾 勇 于 就 死 也 吾 自 遇 汝 以 来 常 愿天 下 有 情 人 都 成 眷 属 然 遍 地 腥 云 满 街 狼 犬 称 心 快 意 几 家 能 彀 司 马 青 衫 吾 不 能 学 太 上 之 忘 情 也 语 云 仁 者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吾 充 吾 爱 汝 之 心 助 天 下 人 爱 其 所 爱 所 以 敢 先 汝 而 死 不 顾 汝 也。
盖 夫 秋 之 为 状 也 其 色 惨 淡 烟 霏 云 敛 其 容 清 明 天 高 日 晶 其 气栗 冽 砭 人 肌 骨 其 意 萧 条 山 川 寂 寥 故 其 为 声 也 凄 凄 切 切 呼 号 愤 发 丰 草 绿 缛 而 争 茂 佳 木 葱 茏 而 可 悦 草 拂 之 而 色 变 木 遭 之 而 叶 脱 其 所 以 摧 败 零 落 者 乃 一 气 之 余 烈。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6分)
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14分)
(1)桑之末落 。桑之落矣, 。
(2)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4)还顾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 。
(5) ?忧作以终老。 ,悠悠我心。
(6)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7)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
(8)及其所之既倦, , 。
(9) , ,亦足以畅叙幽情。
(10)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11)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
(12) ,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3) , ,其孰能讥之乎?
(14)不吾知其亦已兮,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
至安地,有郎将刘君昂为贼所围甚急,仁贵跃马径前,手斩贼将,贼皆慑伏。及大军攻安地城,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呼而驰,贼尽披靡却走。太宗遥望见之,遣使驰问先锋自衣者为谁,特引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及军还,太宗谓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1之寄,每欲抽擢骁雄。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寻迁右领军郎将。
永徽五年,高宗幸万年官,甲夜,山水暴至,冲突玄武门,宿卫者散走。仁贵曰:“安有天子有急,辄敢惧死?”遂登门桄叫呼,以惊宫内。高宗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寝殿,上使谓仁贵曰:“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
苏定方讨贺鲁,仁贵上疏曰:“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今泥熟2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王师有于贺鲁部落转得其家口者,宜悉取以还,使百姓知贺鲁为暴而陛下至德也。”帝纳之,遂还其家属,泥熟请随军效死。
显庆四年,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仁贵虑为后患,悉坑之。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不复更为边患。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以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仁贵谓待封曰:“大非岭上足堪置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待封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王师大败。有诏免仁贵死,除名为庶人。
(节选自《唐书·薛仁贵传》)
1. 阃外:指统兵在外。 2. 泥熟:人名。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异其服色 异:不同的
B. 贼皆慑伏 慑:恐惧,害怕
C. 高宗遽出乘高 遽:快速地
D. 待封耻在仁贵之下 耻:以……为耻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郎将刘君昂为贼所围甚急 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为谁
B. 腰鞬张弓,呼而驰 有怠而欲出者
C. 登门桄叫呼,以惊宫内 率将军郭待封等以击之
D. 明其为贼,敌乃可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之,代张士贵)行
B. (太宗)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为谁,特引见
C. 宜悉取(贺鲁的妻子儿女)以还
D. 仁贵虑(归降的俘虏)为后患,悉坑之
4.下列各句中,全部能从侧面表现薛仁贵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跃马径前,手斩贼将 ②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③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 ④贼尽披靡却走
⑤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 ⑥九姓遂衰,不复更为边患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5.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仁贵在攻打安地城的战斗中勇猛杀敌,大败敌军,唐太宗亲自接见他,赐给他马匹,并当即封他为右领军郎将。
B. 在玄武门受到山水冲击时,其他守卫都四散逃走,是薛仁贵登高呼叫,使唐高宗得以及时逃脱。
C. 在苏定方征讨贺鲁时,薛仁贵上疏献策,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正因为皇帝彰显了自己的仁德,才使泥熟甘愿效死。
D. 抗击吐蕃的战争最终失败,其重要原因就是郭待封经常不听薛仁贵的调度。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什么也看不见。
B.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C.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D. 所以游目骋怀──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