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0分) 中国现代诗 中国的现代诗,如果从被称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0分)

中国现代诗

中国的现代诗,如果从被称为“象征派”首创的李金发算起,以他发表于1925年2月6日出版的《雨丝》杂志第14期上的《疯妇》和1925年11月由北新书局编入“新潮丛书”出版的诗集《微雨》为标志,迄今已近80年了。

在20世纪充满坎坷与辛酸的历史夹缝中曲折沉浮的中国现代诗人,不能不面对中国苦难而又多变的现实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我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现代诗的这种“中国”方式的改造。

首先,中国现代诗人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不足的背景下的现代诗创作,大抵是以在中国多难的战争与离乱历史缝隙中所产生的生存荒谬感、孤寂感和失落感,来代替西方现代诗人在机械文明对人的心灵侵扰、挤逼、异化中所产生的荒谬感、孤寂感和失落感。

其次,在对现代诗的哲学、心理学、美学基础和艺术技巧的某些可操作的层面上,中国的现代诗人不仅引介自西方的哲人和诗人,往往还从博大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经典中找到了可以与之相沟通、融洽、替代的对象,从而从精神内涵到外在形式上,赋予了现代主义的“中国”方式。洛夫诗歌就是一个典范的例子。洛夫把西方奠立在尼采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等基础上的现代主义审美方式与东方建立在庄子哲学与禅悟精神基础上的艺术思维方式沟通起来。洛夫自觉地从庄、禅哲学拓展了它的现代视野,也为中国的现代诗创作寻找到它的民族本源。

这种把现代诗的创作引入中国人文传统精神的努力,还表现在相当多的现代诗人都积极地从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学中开拓重新诠释与蕴藉现代空间中。他们或者翻用前人的辞章、典故、境界,以创造新的意境,或者重构历史故事和人物,给以现代诠释和观照,或者溯游在古代人文环境的历史胜迹中,以抒写现代的感怀。这一趋向,从“五四”新诗草创初期即已开始。在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中,有一个时期,这种被余光中称为“新古典主义”而在“命名”上为洛夫坚决反对的艺术趋向,曾经成为许多诗人共同的实验,并以此来扭正屡受“西化”的现代诗与中国人文传统的联系。80年代以后的大陆现代诗,在“朦胧诗”的初潮过后,也出现了一股加溯传统的努力,以和当时文坛上的“寻根”热潮相呼应。不管如何为中国现代诗发展上这一趋向“命名”,它都表现了现代诗人重新诠释历史与经典的现代意识的另一侧面,和现代诗人从接受西方的引介到寻回自己人文传统的努力,同时也为现代诗呈现了它在中国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70多年前引自西方的最初一声吟唱,到70年代后以“中国”方式广泛存在于至今还残留裂痕的国土上,中国现代诗的起起落落,无不与我们的生命、土地和时间息息相关。

(摘自《新华文摘》2000年第12期)

1. 中西方现代诗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4分)

2.为什么说“中国现代诗的起起落落,无不与我们的生命、土地和时间息息相关”?(3分)

3. 下列对文段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 从全文看,“中国现代诗”与“中国现代诗歌”不是同一概念,它们之间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

B. 中国现代诗人无论是重构历史故事和人物,还是借用前人的辞章、典故、境界,在内容上大都赋予它现代的感情与关照,在形式上予以翻用和创新。

C. 台湾诗人余光中与大陆诗人洛夫,对现代诗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向、命名有不同见解。

D. 中国现代诗人洛夫自觉地从庄、禅哲学拓宽了现代诗的视野,为中国现代诗创作找 到了它的民族本源。

 

1.中国现代诗是在中国多难的战争与离乱历史缝隙中产生的,西方现代诗是在机械文明对人心灵侵扰、挤逼、异化下所产生的。 2.因为不同时期的现代诗人在创作时都积极地从历史和文学中开拓重新诠释和蕴藉现代空间,努力地引入中国人文传统精神。 3.  C 解析:只是命名不同。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吾入关,______________,藉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3.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4.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5.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取材于《问说》)

 

查看答案

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人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宜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越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疲弊。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疲弊,不忍出战,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虫出:指死不得葬。

1.对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箕踞骂之                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借指态度傲慢。

B. 王长者,不德             倍:背离,背叛

C. 陛下,臣等当虫出      微:假如没有。

D. 士争临城死                敌:敌人,仇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B. 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身死之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C. 孟舒岂故驱战

遇将军,可谓深矣

D. 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

失其所,不知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长者也⑤王长者,不倍德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 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 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 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查看答案

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题目。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荆轲遂车而去              登上,乘

B. 终已不                     回头看

C. 沛公已去,至军中             从小道

D. 张良入                     表示谢意

2. 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至易水上,既,取道。

B.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

C.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D. 项伯杀人,臣

3.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吾属今为之虏矣”相同的一项是

A. 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 沛公安在                                            D.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查看答案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学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 “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