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供养无主:供养祖母的事无人操持。

B.举臣秀才:举,举荐。秀才,科举院试考中后称秀才。

C.拜:授官或封爵。

D.除:任官,除去旧官任命新官。洗(xiǎn鲜)马:也称“先马”,汉时为太子的属官,晋以后改掌图籍。

2.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3.下面句子中都是反映李密家境状况的一组是             (     )(3分)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③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④⑤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悟已往之不谏,                        

(2)木欣欣以向荣,                        

(3 )                   ,临清流而赋诗。

(4)潦水尽而寒潭清,                       

(5 )                 ,川泽纡其骇瞩。

(6)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7)此情无计可消除,                   

(8)                        ,两朝开济老臣心。

(9)                      ,铁马秋风大散关。

 

查看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儿子的旋律

徐  平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地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点头,往自己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收录机又响了。儿子!①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②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

    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眼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

    “一夜之间你衰老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自信像空气注入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送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回头:“昨晚干嘛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③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目光环笼罩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④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

1.阅读全文,分析小说的题目“儿子的旋律”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6分)

答: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篇小说主要从父亲的视角出发,运用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刻画出父子二人的性格。

B.“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一句,说明在儿子眼中父亲不仅年龄老了,而且思想观念也守旧僵化,需要热血和忠诚的岁月已经过去了。

C. 小说对话很少,作者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刻画让父子俩的形象跃然纸上。

D.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简单而又典型的故事。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最终看到了青年一代对老一代的理解。

3.“儿子!”这一独词感叹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了父亲不同的心情,请具体分析。(8分)

答:第①处:                                                        

第②处:                                                            

第③处:                                                            

第④处:                                                             

4.小说整个故事情节是以“父亲被免职”为核心展开的,但文中却始终没有明确指出父亲被免职的原因。请你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父亲被免职的主要原因。(6分)

答:                                                                                                      

                                                               

 

查看答案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的人在生活中,常常没有快乐,他们精神的天空是暗淡的,他们看不到花开花落,看不到晨光夕月,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被无尽的烦恼、不断的空虚所包围。可是,他们并没有什么可悲可叹的大事,他们烦恼的原因原来是没有精神的支柱,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滋养。
你有什么烦恼吗?你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请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