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示例,从鲁迅、柔石、白莽、朱自清、沈从文、马克思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

仿照示例,从鲁迅、柔石、白莽、朱自清、沈从文、马克思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以略有增删。(5分)

向您致敬,冰心。您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什么仇恨也不能把我拉入深渊,唯有童心的引导能把我带入爱的天国。

 

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个小题,共10分)

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⑵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亦崎岖而经丘。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⑷怀良辰以孤往,                。登东皋以舒啸,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⑸采莲南塘秋,              ;低头弄莲子,              。(《西洲曲》)

⑹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倍邻?               。(《烛之武退秦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⑴本诗的题目为“洛桥晚望”,你认为关键字是哪一个?结合全诗进行分析。(4分)

⑵综观全诗,诗人写了怎样景,又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听说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知:知识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牙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句读之不知

B.①吾从而师之②择师而教之

C.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对比论证的一组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反对比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节选段落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

B.作者推崇儒学,他所说的“道”即指儒家思想,“业”即指儒家经典。在佛、老思想盛行的唐代,作者持有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C. 作者认为“道在即师存”,在学问面前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这充分体现了他“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

D. 作者只从士大夫们的荒谬话语中点明了师道不复的原因,进而对所谓君子们的愚昧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批驳与嘲讽。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译文: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译文: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含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终久不息。古代民族的兼收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样一个教训,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也看别人的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但看别人的过去之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别人现在成功,他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措,他为什么失措———失措的原因也在过去。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会没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为其条件,而这些条件难道是在一瞬之间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历史经历的积累、或其历史创造性的不断涌现?又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挫折,不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问题所造成,而这些问题难道是一日之间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历史给人以聪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史纪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后人有可能成功。我们总希望自己成功、不失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就是成功和不失败的一面镜子。实际上,任何人都站在历史的镜子前,而看不看镜子、能够在镜子中看见什么,这就是智慧的表现。我还愿意使用另外一个比喻: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

1.对这样一部心态史指代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

B.兼容并取、包收含纳

C.先封闭后开放的心态

D.先开放后封闭的心态

2.下列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没有必要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可统称为当代史。

B.现在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有前后联系的因果关系。

C.“一切历史”就是“这棵树”,“当代史”就是“这棵树”的“本”。

D.没有人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和挫折,是出自历史经历的积累,是由于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

3.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有开放,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保存活力;只有融合,中华民族才能创造伟大的文明成就。

B.“环境的封闭”指与外界隔绝,远离竞争。“心态的封闭”指身处竞争的环境中而又无视竞争。

C.看别人的现在当然重要,看别人的过去也重要,两方面都去看才称得上真正拥有“开放的心态”。

D.聆听历史的开放心态是一种才智;能够听见历史在说什么也是一种才智;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就是伟大的才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达到新水平,更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是能否使西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C.交通部发布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督促驾驶员牢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提前预防,以保证平安出行。

D.这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但在记者面前,三个排污企业的领导却避重就轻,推卸责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