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________________,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⑵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⑶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促织,蟋蟀。

(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你认为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字最传神?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 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①,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③,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④,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则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斫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节选自清代廖燕《金圣叹先生传》)

注①    内外诸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典。 ②缁白:指僧俗,僧衣缁,故称僧为缁徒。四众:四部众的省称。佛教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部众。这里泛指听众。③权子母:以资本经营或借贷生息。④鼎革:指改朝换代的重大改革,这里指入清以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先生辄起而排之      排:分开     

B.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意:料到

C.领异标新,迥出意表    迥:远      

D.顾不伟耶              顾:难道

2.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金圣叹先生“倜傥高奇”的一组是

①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④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

⑤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⑥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3.下列叙述赏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圣叹先生博览群书,学问渊博,讲学时旁征博引,极其透彻,让听众叹服。

B.金圣叹一个月花光了好朋友王斫山给他去放贷营生的千两银子,王斫山也只是一笑了之。

C.明朝灭亡后,金圣叹将自己的字改为“圣叹”,自我期许为孔子弟子曾点一类的人物。

D.本文作者既批判了金圣叹的不识时务,又高度评价了他的伟大成就,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5分)

(2)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史学与新闻

    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礼记·王制》说:“大史典礼,执简记。”《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年仅24岁的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笔后,发挥了报纸宣传的巨大作用,发表了一批根据事实写成的文章和评论,把检查官先生们弄得“一筹莫展”。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已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辨别、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今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历史。

(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新闻。

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

C.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类似古代的史官。

2.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

  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

  B.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

  D.在“文革”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史官”一职的历史典籍。

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

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

D.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尝试从中提炼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然后围绕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老酋长病危,找来村中三个年轻人,要他们尽可能爬到神山最高处,回来报告见闻,以便确定接班人。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光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老酋长笑笑:“孩子,你说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你回去吧!”

    一周后,第二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看到秃鹰盘旋。”“孩子,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

    一个月过去,当大家开始为第三位年轻人担心时,他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你一无所见吗?”“是的,一无所有。能看到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年轻人,祝贺你!”

 

查看答案

请写一段父亲开完家长会回家之前你的心理活动。(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