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曹 禺 传(节选)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曹 禺 传(节选)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1.作者创作《雷雨》前的生活基础有哪些?(4分)
2.文章前半部分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后半部分则较多引述《雷雨·序》,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3.曹禺创作文学名著《雷雨》历经大约5年“痛苦折磨”,一经发表,震惊国人。请用摘要原文、编写要点提纲的方式列出曹禺这段时间的情感历程。(4分)
4.曹禺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此什么”,这是一种文学创作方式;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是创作前有明显的目的性,思想主题鲜明,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你更喜欢哪种创作方式,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1.(1)自己的生活。包括看戏,演戏,改编戏,导演戏等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以 及他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和创作经验。(2分) (2)思考他人的生活。包括观察、思考周围其他人的生活。(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他思考的人物和世态)(2分) 2.作者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与《雷雨·序》,都是为了力图真实展 现曹禺创作《雷雨》的历程与动机。文章前半部分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还 有设置悬念,引发下文的作用;后半部分较多引述《雷雨·序》,还有用来佐证作者对于曹 禺创作《雷雨》动机的判断的作用。 3.(1)19岁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 (2)大约19岁,突萌“我要写戏”的念头,引发情感喷流。 (3)19岁—23岁,愤怒,同情,痛心,惨痛,促成曹禺创作高峰的出现。 4.(1)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 不讲究为了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 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 烈的主题倾向性。 (2)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2.引述的作用是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诗 意 的 栖 居(节选)
张 晓 惠
①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的发现,小城那古香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的向着夏日的太阳。
②曾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是青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经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中探出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的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瞪黄瞪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他们曾经想,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要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块哪怕是缺损的,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的却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近了悠悠的岁月。
③小时候,住在机关大院的我们是多么的钦羡住在这些小巷的同学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迷藏打游击了。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现出她诱人的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率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粽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是红豆做的眼睛,还有金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
④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呈现或是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那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拆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也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的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
⑤诚然,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是古巷这块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
⑥不得而知。海德格尔呼吁的“诗意的栖居”又顽固的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汉的小城,曾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脚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柴盒子——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之类的意境,即使都是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意味。
⑦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我是那么衷心地期盼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的嬗接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交相辉映,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公里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的栖居”。
1.文章写眼前的古巷“无奈的向着夏日的太阳”、“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2.二、三两段分别写了小巷的哪些方面?这些内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分)
3.第四段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那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拆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这句话可否省去?为什么?(4分)
4.你认为《诗意的栖居》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查看答案

根据文意和前后句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4分)
如今呢?过的是花的生活,                                                    
                                                                           
                                       
                                                                           
过的是鸟的生活,游息于白云高山之上,寄身于佳树芳草之问;过的是水的生活,                   
                                                                       
                                                                                           
过的是风的生活,随性地四处游走;过的是云的生活,                           
                                                                                        
                                                                               

 

查看答案

许多俗语和名言警句,如果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产生另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
理解。请依照示例,写出你对下面名句的不同看法,要求通顺、合理。(4分)。(3句中任选
2句)
[示例]喜怒不形于色
另一种看法:把真实想法埋在心底,一对身体不好,二是人家会说你城府太深,工
于心计,所以我宁可把喜怒写在脸上。
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另一种看法:                                                               
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另一种看法: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一种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后面的题。(4分)
[本报消息]巴黎时间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
“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对于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这个结果,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形文化遗产是
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不是一件坏事”,“但当今增强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另据专家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两年才能申报一项无形遗产,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
韩国的端午祭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
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都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韩国申遗成功值得我们思考,他们在传统的文化活动中注入了现代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这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从去年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令国人反思。
1.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填写在横线上。(20字以内)(2分)
2.在对待文化遗产上,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有(根据这则报道归纳)(34):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知识或作品的原文(任选三题)(6分)
1.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师说》一文中写道: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
2.刘禹锡在《秋词》中赋予秋天独特的格调: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谈自己从游山中领悟的人生哲理:                   
                       ,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4.有人说,东坡居士《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              
        。”一句描写周瑜的儒将几采特别精彩传神,“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家                的别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