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时下上海和中国各地,...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时下上海和中国各地,到处都劲吹着滚滚“韩流”,加上媒体的宣传,这股与“寒流”谐音而其实是一股“暖流”的文化现象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其实,任何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韩流”在中国的劲吹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今天的韩国也到处涌动着滔滔“汉流”,韩国学者或称之为“汉风”、“华流”、“中国热”。现在不仅韩国的大学总共有180个本专科中文专业,中小学也开设了中文课程或“中文特别班”,可以说,海外的“汉语热”中,韩国是主要的推动者。
仔细分析一下“韩流”和“汉流”的不同内涵,也许颇有意思。按照中韩学者的说法,“韩流”一般分为“韩国电视剧”、“韩国音乐”、“韩国电影”、“韩国游戏及其他”四类,“其他”中则又包括美容、足球、手机、现代汽车等;也有分为五类,把“游戏”换成“文学”,另单列“其他”一类,“游戏”也包括在“其他”类里。其实不管是分几类,核心的部分是电视剧,它是在中国受众面最广,也是影响面最大的。而“汉流”的主要组成部分,虽没有人做过具体分类,但其核心部分无疑首推汉语。
  内涵的不同,反映了中韩两国人民时下关注的热点不同。韩国人学习汉语热,是因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韩国企业家和一般国民对中国的期待和关注大为提高。某杂志2002年曾对韩国“汉语热”作过调查,称韩国人学汉语是为了“过上好日子”,甚至说是为了“望子成龙”和“盼女成凤”。中国人爱看韩剧,则主要是欣赏影片的人物和故事,为主人公的高尚品德和坎坷命运所打动,为家庭的亲情和平凡人的爱情所感染;其间没有实际利益的考量。而两国间的这种不同,都是符合各自的国情的,它们具有一种互补性和相容性。
中国人爱看韩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观众从中看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周边国家的良好传承,并由此感叹本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和流失。正如韩国学者所指出的,“韩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韩两国人民在感情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自然韩国的文化产品也就很容易打动中国人的心。”看来,“韩流”之所以会在中国劲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流”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韩流”的来势凶猛,或愤愤不平于“韩流”抢走观众,因为这股“韩流”所代表的,恰恰是“汉流”的回归。
不过,“韩流”给我们的启示还远不至于此。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韩国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接受过美国文化的洗礼,因而韩剧能融合东西方文化,保持高度的竞争力。韩剧中虽有着传统儒家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现代人的思想观念,而这些现代观念又是和西方文化相关联的。由此看来,“韩流”给我们的启示还在于它所体现的文化的多元性,正如韩国学者所指出的:执著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不能克服本民族中心主义,是不可能创造出走向东亚和世界的“韩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任何文化都会进行双向的交流,既然在中国有滚滚“韩流”劲吹,也就必然会有滔
滔“汉流”在韩国涌动。

B.“韩流”所涵盖的种类虽然十分广泛,但最受中国广大受众关注、影响面最大的,
则是其中的韩国电视剧。

C.由于中、韩两国人民对时下关注的热点有别,因此对实际利益的考量也有所不同,
形成一种互补性和相容性。

D.对来势凶猛的“韩流”不必大惊小怪、愤愤不平,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儒

家文化在周边国家的良好传承。
E.不执著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精华,体现现代思想观念,
因此韩剧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2.对中国出现滚滚“韩流”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的断裂与流失

B.韩剧体现现代人的观念

C.当下中国经济迅速崛起

D.不少新闻媒体大力宣传

3.为什么说“韩流”“其实是一股‘暖流’”?
4.要让一国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具备哪些因素?联系文本作答。(4分)

 

1.BE 2.C 3.①“韩流”满足了中国人的欣赏和审美需要。②“韩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③“韩流”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体现。 [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4.①优秀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②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劲; ③包容并蓄的文化胸怀;④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野。 [4分。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4分。] 【解析】 1.(A.原文是“任何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并非“任何文化都会进行双向的交流”。 实际上,并非任何文化都进行交流。C.中国人没有实际利益的考量。D.原因应是“‘汉 流’的回归”,而非“在周边国家的良好传承”。) 2.C(这是“汉流”涌动的原因) 3.略 4.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2)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4)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相传是战国时的女子,貌美如仙,爱好歌舞。②梁广:画家,擅画海棠。
(1)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描写海棠?请选择其中一联赏析。(4分)
(2)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羡”字所蕴含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苏轼《放鹤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②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B.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C.①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②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D.①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3.对文中“有是哉”的“是”所指代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B.南面之君,好之则亡其国

C.山林遁世之士,犹不能为害

D.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4.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文章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卫懿公爱鹤与刘伶、阮籍好酒的对比,说明好酒无害,爱鹤亡国。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抒写了对隐居之乐的向往。

5.断句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彭 城 之 山 冈 岭 四 合 隐 然 如 大 环 独 缺 其 西 一 
面 而 山 人 之 亭 适 当 其 缺 春 夏 之 交 草 木 际 天 秋 
冬 雪 月 千 里 一 色 风 雨 晦 明 之 间 俯 仰 百 变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②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事实上,大众是需要媒介的理性力量的。正如               。尽管与那些热闹的娱乐文化相比,《大国崛起》在绝对收视率上显然还有差距,但是,               ,它所带来的那种将我们从庸庸碌碌的感性生活中挣脱出来的理性的尊严,却用一种媒介传播的“质量”升华了媒介传播的“数量”,              ,从而体现了媒介理性的影响力。
① 媒介需要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一样,人类生活也需要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② 人类生活需要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一样,媒介也需要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③ 它所唤起的人们对民族、对历史、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热情关怀
④ 它所唤起的人们对历史、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和命运的热情关怀
⑤ 用一种媒介传达的“深度”置换了媒介传达的“广度”
⑥ 用一种媒介传达的“广度”置换了媒介传达的“深度”

A.②④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教育部决定在全国10个省(直辖市)进行京剧教学试点的通知几天来引起巨大争议,在所有的质疑中,15个学唱曲目有13个为“样板戏”成为最大焦点。

B.最近,为某边远山区林业站王站长诊治的医生惊奇地发现,他患了多年的心脏病竟奇迹般好了。

C.马英九在华语教学研讨会致词时说,繁体字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字形最优美、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他已责成台行政部门启动繁体字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

D.在当前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一些中小企业倒闭,他们所缺乏的,一是资金不足,二是技术含量低,三是产品陈旧单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