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然诺,好人急 周: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谭 诣:往见

C.谭不纳,母大困 谢:感谢

D.奉糜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他事辞去尔车来

B.皆以母事唯草木零落兮

C.果无所遇而返,坐定 天地合敢与君绝

D.环购布帛,令妻制衣衾 阿母汝求

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

A.何以解忧

B.俟我于城隅

C.行李之往来

D.为仲卿母所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1.C 2.B 3.A 4.B 5.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6.①当今太守谭敬先不是允公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靠他呢?(盍:何不,为什么不) ② 伯章好像没有听见,只是说:“我也知道,不过路途很远不能去啊”。(第:只,只是 若: 好像) 【解析】 1.谢:拒绝 2.B、代词 她 结构助词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A、都是介词 用  C、都是副词 才  D、都是介词 替 3.例句和A都是宾语前置句 4.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不正确,因为文中有“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张氏日夜思念伯章备受煎熬。 5.略 6.文言文参考译文: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陪父亲杜一元在江东过着宦游生活,最后把家安在金陵。杜环特别好学,书法好,重视对别人的承诺,喜欢在危急时周济别人。 他父亲的好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在九江,家业破败,他的母亲张氏有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哭泣,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先恭的,可怜她老迈无助,告诉她说:“现在安庆做太守的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允恭老母照这个人的话去做,坐了一条船到谭敬先处,谭敬先推辞不接纳,张氏陷入了困境,随从的人到了金陵,趁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儿,问:“一元现在还好吧?”路上遇着的那个人回答说:“一元已经死了,好久了,只有儿子杜环在,他家住在直鸳洲的街市里。”常母穿着破衣,下雨天走到杜环家。杜环当时正和客人坐着,看见常母来,非常吃惊,于是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怎么到这来了?”常母哭着把原因告诉了他。杜环听后也哭了,扶着她坐下,对她行跪拜礼,又叫妻子儿女来拜见。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常母询问她的故旧亲人及幼子伯章的情况,想投奔他们,而不想拖累杜环。杜环知道老人的故旧亲人都没在这儿,不足以把老人托付给他们,又不知伯章的死活,姑且安慰老人说:“外面正下雨,雨停后我再替您走访,假使无人奉养您,我虽家贫,难道不能赡养您吗?希望您不要有后顾之忧。”常母见杜环家很穷,等雨停后,坚持要出门找自己其他的故旧亲人。杜环让使女跟着她走,到了晚上,果然没有收获而返,这才在杜环家定下心住下来。 杜环买了布帛,让妻子老人制伯衣被。杜环家人无论老小都把常母当作长辈来侍候。十年后,杜环在外乡遇到了老人的儿子伯章,哭着对他说;“你母亲在我家,天天想你都想出了心病,你赶快见见她吧。”伯章就象没听见这些话一样,推脱说:“我也知道母亲的情况,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呀。” 杜环回家半年后,伯章才来见母,母子相见抱头痛苦,不久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杜环奉养常母愈发恭谨,可是常母思念小儿子伯章的心思更切,病情也更为加重。三年后,去世了。杜环为她准备好棺椁,举行了葬礼,在城南钟家山买了一块地安葬了她,每年按时给她扫墓。 史官评论说:“真正奉行交友之道,是很难的事呀。当人身处顺境、志得意满时交友,双方情意相投,恨不能为对方奉献一切,就好象遇不见难事一样。等到事态发生了变化,局势不妙的时候,不能履行自己对朋友的诺言、违背友情的人,很多呀,更何况朋友本人死了,却能奉养他的亲人,我看杜环的事迹,即使是古代那些被称做义烈之士的人也比不过他,可世俗之人常说现在人比不上古人,这不是在错怪天下的士人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语境,填入句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可以说,到今天为止,所有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尚未形成一种超越民族的、全人类共同的文化。文化可以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台湾人是中国人?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如果到昆明的街头,很容易就可以辨别出来这是傣族,这是傈傈族,那是布依族,甚至彼此也能辨认出来,那是因为他们认同的文化是一样的——           。所以,                     。可能会有人说这是耸人听闻,但这个问题真的非常重要,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①因为他们认同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②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③虽然我们跟日本人和韩国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可是我说我是中国人,他说他是日本人,这是因为彼此认同的文化不同。
④只要是同一民族,衣食住行都一样,节日庆典也相同。
⑤区分此民族和彼民族最核心的标志就是文化。

A.④①③⑤②

B.④①⑤②③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不可少的因素。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C.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查看答案

下面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虽然红眼病并不可怕,但由于其具有容易感染的特性,我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

B.浮沉在印度洋波涛汹涌之中,涨潮时,整座庙宇放佛悬浮于海面上,浑然天成的鬼斧神工使得海神庙举世闻名,成为巴厘岛胜景之一。

C.民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看似都是轻于鸿毛的小事,但处理不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D.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中、日、韩三国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缩(cù)沐(guàn)人(gǔ)朱(tuò)

B.血(yǔn)银(zàn)两(yàn)他不过(niù)

C.烙(páo)享(xīn)头(sǔn)桌(wéi)

D.造(chì)懒(bèi)讪(shà)扪历井(shēn)

 

查看答案

作文
请以“听听那____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你自己或别人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