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 路 亭 柯 灵 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

阅读下面的作品

路 亭

柯  灵

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市虎可畏,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有的是交通利器,却大抵和路人无关。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遇到这种时候,就常常不由得想起乡间的路亭。

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而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

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

江南泽国,交通多靠船舶。乡村与城镇之间,大抵有专供乘客载货的白篷“埠船”,花几个铜板,便可以依靠双桨一叶,平安到岸,可是“埠船”早出晚归,一天只一度往返;时间呆板,无法伸缩,而且虽然所费戋戋,毕竟未免不够经济。有钱人出门,可以专雇乌篷小船,舒适迅速;一般庄稼汉,为了惜时省钱,却大抵连“埠船”也免坐了,委屈一双脚,来去都是跑路。

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一九三五年(有删节)

1.文章第一段说“通都大邑,行路更难”,其原因是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2.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路亭”进行了描述。(6分)

3.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用“深望……用最美的笔墨”描述路亭?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4.柯灵的散文,以独特的语言风格称誉文坛,请你举例加以赏析。(说出两点即可)(6分)

 

1. 2. 3. 因为路亭使“倦乏的旅人”得到休息,造福于劳苦大众,充满了人文关怀。(3分) 这表达了作者关注民生,苦乐与民众系于一体的情怀。(3分) 4.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5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                   。                   ,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2)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

(陆游《书愤》)

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该词作于此期间。

(1)请结合词的上片具体分析作者归隐后的境况。(3分)

                                                                            

(2)“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诣狱受罪,恭贳不问             诣:到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           谢:推辞

C.雉方将雏                       雏:幼鸟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         望:责备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    )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                   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           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

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

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

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

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东州一带盗贼横行,鲁恭选拔任用几十位官员,任命他

们为汉地博昌县太尉,其余盗贼就进行捕杀,最终平定了盗贼。

4.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5分)

译文:                                                                  

(2)“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世纪之初,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其近日完成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认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将有可能出现增速回升,已经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将得到遏制。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报告据此提出,必须加大对外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和研究,以及开发力度,并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大幅度增加科研开发投入,争取“十五”计划末达到GDP的1.5%;国企改革则着重抓好提高国企创新能力工作,同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此外,必须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及解决农民增收等问题。

1.文章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瓶颈”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很大程度的影响。

B.“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C.“瓶颈”借代中国经济,表明了它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D.“瓶颈”比喻中国经济,表现其发展虽有不畅,但一定会走出困境。

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其理由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国内科技生产的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完全依靠国外,所以就造成了产业升级缓慢的局面。

B.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

C.因为城市化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新的制约。

D.因为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发展的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的收入。

3.文章对于打破“瓶颈”向国家提出了建议,下面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争取十五年后达到GDP的1.5%。

B.建议加大对外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研究,必须加大开发的力度与广度。

C.建议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D.建议在国企改革中,重点抓国企的创新能力,建议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的收入。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①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

②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泉

③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

④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⑤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

⑥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A.①⑥③②⑤④  B.①⑤⑥④③②  C.③④①⑥⑤②  D.③②①⑤⑥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