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一个中学生写给刘墉先生的信的正文,画线处有三处措辞不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下面是一个中学生写给刘墉先生的信的正文,画线处有三处措辞不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分)
我能给您写信,很为您感到荣幸①。您是华裔著名作家,知识渊博,写了那么多书②,给我们这些初生牛犊以很深的影响④。我喜欢您的书,可当地⑤偏僻,很难以买到。请您受劳⑥为我邮一本您写的《萤窗小语》,并恳请⑦您复信教诲⑧。
答:                              改为                                
                             改为                                
                             改为                                

 

①改为“感到荣幸”;     ③改为“给我们这些学生”;   ⑤改为“本地”。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类题,注意理清各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韩愈《师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吕]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元)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4分)
2.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对“师”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惑而不从师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不耻相师            ⑥孔子师郯子
⑦吾师道也            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④/②⑥/⑤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2.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拘于时                  ②学于余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而耻学于师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D.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3.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查看答案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分)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蒲台的苇
孙  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947年3月
1.第一段说“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请问“人和苇结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阅读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4分)
(1)“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一句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3.联系全文看,白洋淀人民有着怎样的品质?作者怎样表现这种品质的?(6分)
4.(6分)
(1)本文构思精妙,“苇”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语言简洁朴实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对表情意有何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