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
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与:参与 |
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数:列举 |
C.唯公之所欲为唯:希望 |
D.后不听信,恶益闻闻:传布 |
2.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 )(3分)
①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 ②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③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
⑤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 ⑥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④⑤⑥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规劝卢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 |
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 |
C.孔戡从进士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
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4分)
▲ ▲
(2)是故舍我而从人耶!(3分)
▲ ▲
(3)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3分)
▲ ▲
某同学因患白血病住院治疗,全校师生闻讯后纷纷捐款,校学生会委派你作为师生代表前往医院转交捐款。请你写一段话,向这位同学说明来意,并表达对他的慰问和鼓励。(不超过50字)。(5分)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3分)
A.虽然美联储三位高层都表示反对美联储未来两年维持利率不变的举动,但他们的言论也显示,美联储内部对此问题莫衷一是。 |
B.爱丽舍轿车上市6个月,销售突破5万辆;次年,销售突破10万辆。这样的销售成绩使爱丽舍无疑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车型。 |
C.民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保胎秘方”,其中吃燕窝或许算得上是众望所归的一种。其实,吃燕窝只能换取一点心理安慰而已。 |
D.国庆期间,各大城市服装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应战的姿态,除了引进质量优、款式新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众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懊丧/丧钟紫绡/口哨浸渍/渣滓陨落/殒身不恤 |
B.嗜好/鳍叶鹰隼/榫头白芨/吸取更加/更相为命 |
C.先妣/坍圮积攒/攒射床蓐/侮辱枕藉/杯盘狼藉 |
D.萌蘖/孽障挣揣/揣测谂知/熟稔强颜/强弩之末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看待人、事、物,有仰视、平视、俯视三种视角,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间万物,会有不同的心态,会有各异的结果。我们不必仰视,无需俯视;当平视现实,平视他人,平视自己。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平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但是说这种凶灾险恶是悲剧,只是在用比譬。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乎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
像一切艺术一样,戏剧要有几分近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否则它和人生没有接触点,读来兴味索然;它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否则你会把舞台真正看做世界,看《奥塞罗》会想到自己的妻子,或者老实递消息给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在演空城计。
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
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希腊悲剧流传于人间的几十部之中只有《波斯人》一部是写当时史实,其余都是写人和神还没有分家时的老故事老传说:莎士比亚并不醉心于古典,在这一点上他却近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17世纪法国悲剧也是如此。拉辛在《巴雅泽》序文里说:“说老实话,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他自己用近代的“巴雅泽”事迹,因为它发生在土耳其,“国度的辽远可以稍稍补救时间的邻近”,这是以空间的远救时间的近。
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而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也没有他们那股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于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悲剧是不虔敬的,它隐约指示冥冥之中有一个捣乱鬼,但是这个捣乱鬼的面目究竟如何,它却不让我们知道,本来它也无法让我们知道:
艺术往往在不自然中寓自然。一部《红楼梦》所写的完全是儿女情,作者却要把它摆在“金玉缘”这个神秘的轮廓里。一部《水浒传》所写的完全是侠盗生活,作者却要把它的根源埋到“伏魔之洞”。戏剧在人情物理上笼上一层神秘障,也是惯技:梅特林克的《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写叔嫂的爱,本是一部人间性极重的悲剧,作者却把场合的空气渲染得阴森冷寂如地窖,把剧中人的举止言笑描写得如僵尸活鬼,使观者察觉不到它的人间性。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
(选自《我与文学及其他》,有改动)
1.“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一句中“放大镜”和“某种距离”分别指什么?(6分)
2.“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不可跨越的距离”包含哪些内容?(6分)
3.文章题为“悲剧与人生的距离”,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