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中,词语使用最恰当的选项是 ( ) ①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3?11东日本大...

下列句中,词语使用最恰当的选项是    (    )
①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3?11东日本大地震一周年之后,录像、证言的公开在世人面前愈发模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真相反而越来越___________了。
②对于此次和中国汽车集团的谈判,林书豪的经纪人罗杰·蒙哥马利暂时拒绝透露细节。___________目前,该集团相关负责人并未接听记者的求证电话。
③笔者自1992年7月起进入广东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有幸___________,跟随先生学习书画鉴定近十年,其中于先生之事耳濡目染既多。
④李金发雕塑作品不多, 却成为第一个在法国最高艺术沙龙中展出雕塑作品的中国人。他一生不大与文坛往来,却以风格迥异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___________。

A.①朦胧②截至③忝列门墙④开山鼻祖

B.①朦胧②截止③登堂入室④始作俑者

C.①蒙眬②截至③忝列门墙④开山鼻祖

D.①蒙眬②截止③登堂入室④始作俑者

 

A. 【解析】①模糊不清用朦胧,刚刚睡醒用蒙眬。②中途设界用截至,到期为止用截止。③忝列门墙:谦辞,愧在师门,只用于第一人称;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④开山鼻祖: 比喻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始作俑者: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俑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通牒桀骜痉挛订书机优哉游哉

B.凋敝貂蝉思辩拌脚石嬉笑怒骂

C.经络炽热废驰猪肘子暗剑难防

D.安详靡烂厮杀踩高跷美轮美焕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寥(kuò)(huái)骨蓓(lěi)(bì)发文身

B.(biāo)悍(zhì)渎(yán)媸横(suò)赋诗

C.(zhēng)月畏(xǐ)(xīn)享度长(xié)大

D.(qǐ)戟睇(gàì)(zhān)板逸兴(chuán)飞

 

查看答案

以“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70分)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敬畏经典
仲呈祥
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的做法,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
  譬如,戏曲《赵氏孤儿》是中外闻名的经典。西方人之所以早就关注它,乃是看重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历来倡导的、以剧中人物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代表的“大忠”战胜以屠岸贾为代表的“大奸”的道德观。此乃这部经典作品之魂。但现在据此改编的同名话剧和电影却偏偏横移搬用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说按照“现代人性观念”,原作讴歌的“大忠”是“小市民的愚忠”,于是以“创新”为招牌横加“解构”乃至“颠覆”。再如,“吴越之争”的经典传说早已深入民心,勾践卧薪尝胆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艺术典型,西施作为献身报国的伟大女性的艺术典型,范蠡作为反抗以强凌弱的知识分子的智慧典型,从精神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有一部描写“西施归越”的戏曲作品,改编者按“人性复杂”索骥,以一连串动作把活在人民心中的美的艺术典型勾践、范蠡和西施“颠覆”成了坏男人和坏女人。
此种经典改编殃及精神“民生”,令人忧虑。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改编经典,应视作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而要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和迎合所谓时尚趣味。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我们决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是靠历代经典作家、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为根根栋梁支柱搭建起来的,倘容忍将这些栋梁支柱一根一根被囫囵吞枣地用西方观念加以解构、拆卸、颠覆,那么,这巍巍大厦将坍塌下来,中华民族就将失去自立于世界民族的文化艺术之根!我们切切不要一边天天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要把伪经典捧上天!
(选自2011年3月10日《文汇报》,有删改)
1.随意“解构”乃至“颠覆”经典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2.从文中看,经典作品有着怎样的价值?(6分)
3.作者正确对待经典持怎样的态度?请分别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大地记忆
杜爱民
①童年在故乡南城墙上戏玩,近旁的大地,是一片菜田。农民们将它收拾得简净整齐,豆角藤蔓架用竹竿编扎,一排排挺立。每到初夏,茄子泛紫,黄瓜的丝蔓上开出黄花,青菜长得最茁壮,在阳光下泛出油油的绿色。菜田的尽头,接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越过道路、溪流和沟壑,一直向南伸向秦岭北麓的脚下。出于好奇,我向着目力无法企及的远方张望。乐游塬麦田间的小道上,农民赶着大车来了去了;农舍上空,炊烟聚了散了。
②我见到过大地在冬天里的安睡。也只有在最寒冷的日子里,雪覆盖于泥土之上,才会变成一种温润的东西。我心最初体味到的温暖,大约缘于此。随着惊蛰、春分、谷雨的到来,农民们加快了劳作的速度,不断更换手里的农具。曾经一度觉得自己看见过终南山的樵夫在山坡上伐木、行走,后来我知道,这只是梦里情形的残存所致。
③我对大地和人群的了解,那时候也仅仅缘于自己简单的张望。
④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多么单纯,经由劳作,人拥有了大地持续永久的供养。那些在大地上终日沉默不语、辛勤劳作的农人们,追随着自己的幸福,在季节里守候。因为未知的收获,人们任劳任怨。不是没有苦难和灾祸,不是万事都顺人心意。在武斗、死亡的葬仪和没有尽头的苦作交替出现之后,大地仍然呈现出不可更改的沉静和吉祥。它给出一条退路,让多数人能够生息,并保持尊严。它只要求多数人在时节的规律上践行必要的约定。大地让与它最接近的人懂得了安乐,安乐是土地直接授予人的厚道和本分。真正的幸福感并不是对所费与所得之间的功利比较感到满足,除了简单的生活耗费,人可以不受过度消费的烦扰。
⑤生活在关中土地上的多数农人不信任立于庙堂、刻在名山之上的金科玉律,他们按在大地上获知的经验行事。从四十五岁起,人们已经开始为自己准备棺材。上好的松木和柏木,被精心制成极讲究的棺材。看着自己的归宿,人们欣喜不已。我在西安南城外的一个大车店里,见到一位老者,手抚棺盖不住叹气,他大概是觉着等待得太久了,生怕错过与土地的约定。
⑥去年春天,我去陕北靖边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镇子小住,结识了采油工邓振峰。振峰每天白天要去好几个井站,夜里三点起床查泵,一次巡察要走三个小时,两三个月就穿破一双鞋。他接替父亲干这份工作,两年中间独自守护散落在山沟里的抽油机。他只去过扬井,是一个几户农家聚集而住的小地方。他希望能轮上换班,休息几天,坐一次火车。
⑦正午时分,老乡将一头驴牵到房子前的空地上打转。振峰说,他现在的想法已经不多了,看驴在院子里晒太阳,都是一种乐趣。
⑧这位二十出头的兄弟在同我说的时候,太阳正照在绵延无际的黄土山梁上。我的眼睛被黄土上的光芒强烈地刺痛着。
5.赏析第①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4分)
1.作者童年时通过简单的张望,对大地和人群有了哪些了解?请加以概括。(4分)
2.关中的农人在大地上获取了哪些经验?(6分)
3.本文写到采油工邓振峰,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