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事下狱。英上疏待罪。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二年卒,年七十五。赐葬祭,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
注【解析】

葬祭:礼部赐祭、工部造坟安葬。三杨:指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先后位至台阁重臣,以大学士辅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至,不碑所识:知道

B.英子按察副使裕事下狱坐:因为

C.英上疏待罪。不问。宥:宽恕

D.二年卒,年七十五。居:居住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为己地,②其无礼于晋

B.①命再往击碎 ②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C.①朕用尔②不出,火

D.①既至,不识碑②以若为,求若所欲

3.给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
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B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
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C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
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D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出其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4分)                                                                               
(2)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4分)                                                                               
(3)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4分)

 

1.D 2.C 3.B 4.(1)仁宗登上王位后,王英多次升迁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回乡探亲。(“即”“累”“进”“省”各1分,共4分) (2)你要自勉,不要使前人独自专有美名。(“之”“毋”“俾”“专”各1分,共4分) (3)王英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祭,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特”“寻”“起”“复”各1分,共4分) 【解析】 1.居,应为“停留,过了”。 2.A把/因为  B代词,代碑石/自己  C将要  D处所/所字结构 3.略 4.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文渊阁读书。皇上看他谨慎周密,让他和王直抄写机密文书。他参与修撰了《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职务,升迁为侍读。 二十年,王英随从皇上北征。军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李陵城北门有一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在元朝时元上都至元大都间的主要干线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即今正蓝旗黑城子)驿令(驿站的行政长官)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刻文为凹形)有达鲁花赤等姓名。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奏报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人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击碎石碑后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奏报皇上,皇上很高兴他能如此细心,说:“你是二十八人(太宗朱棣锐意育才,命翰林学士解缙选进士颖秀者,得二十八宿之数为翰林庶吉士,让他们在文渊阁研读古今藏书)中真正读书的人,朕将重用你。”于是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上亲征,他们一定会远逃,希望您不要入险穷追。”皇上笑道:“秀才是说朕穷兵黩武吗?”于是对他说道:“如果军中有什么动静,你听到了就入朝奏报。”还传令中官不要阻拦他。一些立过功的军人有过失,皇上下令不分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哭泣。因为王英上奏替他们说情,才又给他们分配口粮。仁宗登上王位后,王英多次升迁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回乡探亲。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天下太平,天子雅兴喜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使前人独自专有美名。”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以后,王英被提拔为少詹事,皇上赐给他麒麟带。王英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祭,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正统元年,命他侍奉经筵(机构名,正统初年,上开经筵,王英为讲官),总编《宣宗实录》,升迁为礼部侍郎。八年,奉旨代理礼部尚书。浙江百姓染上瘟疫,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之为“侍郎雨”。他七十岁时,两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奏等待治罪,皇上宽恕了他不再问罪。第二年提拔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王英去世,终年七十五岁。皇帝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他之手,四方前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人接连不断。他个性正直宽容,也好规劝别人的过错,三杨都不喜欢他,所以不能被信任而掌管大权。王裕后来多次升迁为四川按察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
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B.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
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
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那么你还要继续去寻找,千万不

安之若素。只要你跟随你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毙(yǔ)脖(gěng)然天成(hùn)大风景(shā)

B.骨(gé)面(jiá)陪鲤对(dāo)光瓦亮(zèng)

C.候(cì)气(fēn)踽欲动(jǔ)来倏往(shū)

D.瘦(xiāo)帖(yù)窸窸窣(sū)江似练(chéng)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接受采访时称,有的地方说不能上茅台,但是不上茅台,上一瓶进口的拉菲,会比茅台贵得多。国家提倡勤俭节约,正常的消费是不反对的。茅台是知名民族品牌,作为中国人不应该抵制。(2012年3月8日《中国青年报》)
要求:根据以上新闻报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要求观点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江西的春天,今年显得过于潮润,特别阴冷。人们似乎都在雨季里等待阳光。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抒写不少于200字的散文片段。要求:①至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②符合“形散而神不散”写作原则。(1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