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王勃《滕王阁序》中究竟是“飞阁流丹”还是“飞阁翔丹”,自唐以来,因版本记录不同,评论家莫衷一是。 |
B.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到来之际,“二战”成了时下影视文学创作中炙手可热的题材。 |
C.端正党风是关键。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为政清廉,带好了头,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 |
D.大街上,商场里,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
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3分)
关于精神
李书磊
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及人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惟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而有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断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
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同样美丽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证。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转换了兴趣。竞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苏东坡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情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也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也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他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人世间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情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然而,到了今天。我在这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活下去,直到暮年?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我不要感伤带我去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也是一种感伤吗?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竭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
⑴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在文章中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借古代文人的名句描绘了自己精神成长的轨迹。 |
B.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神秘而富有意味,这种病态对于青少年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 |
C.作者认为,李后主的悲剧是欲望太强而力量太弱,曹操的悲剧是力量太强而欲望太弱。 |
D.“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这里的“人生缺憾”主要是指人生的短暂和各种不幸。 |
E、本文语言典雅,思想深刻,能引导读者对生活、对人生作深层思考,给读者深刻的启迪。
⑵文章第一段中说“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这句话句在结构上与2、3段有何关系?句中“有毒”和“甜蜜”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6)
答:
⑶作者欣赏李后主、苏轼和曹操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⑷文章的题目是“关于精神”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6分)
答: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陈王昔时宴平乐, 。主人何为言少钱, 。(李白《将进酒》)
(2)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垆边人似月,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阅读下面这首词(10分)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柳宗元,中唐诗人,曾参加王叔文改革运动,失败后贬于永洲,政坛巨变,环境恶劣,时人多易帜,柳不易其志。
1.这首诗描绘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诗中的“蓑笠翁”这一形象具有什么特证?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
2.诗人在表现这一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作分析(5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 ,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
B.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所以:连词,表结果) |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因此) |
D.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前进:走上前) |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 |
B.舍人的“相与谏”既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蔺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C.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 |
D.廉颇的“负荆请罪”既表现了他真诚坦率、知错必改的一面,也表现了他喜爱争权夺利的一面,比较全面的塑造了廉颇的人物形象。 |
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5分)
译文: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分)
译文: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选出下列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3分)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有些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2、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型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期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密切相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代表性的建筑。
C、从苏州园林可以看出园林建筑都是由诗来作为原型的。
D、一个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