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旅居德国的摄影家王小慧说:“能创造性地工作是我最大的享受。”女足明星温利蓉...

作文、旅居德国的摄影家王小慧说:“能创造性地工作是我最大的享受。”女足明星温利蓉说:“每天睡一个懒觉,几乎是我最大的享受”。有人以仕途得意为享受,有人以寄情山林为享受。什么是享受,真是见仁见智,耐人寻味。你是如何看待享受的?

  请以“享受”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

③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 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④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⑤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1.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其素材的来源有哪些?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 “丰富”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能产生这么“丰富的创作”?(5分)

答:    

3..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有了什么改变?作者对改变的评价怎样?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5分)

答: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查看答案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说明: 6ec8aac122bd4f6e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 ,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 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

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 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 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1.文章一开头交待“山路崎岖不平”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析 “他”在两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活动。(4分)

(1)他深深地吸了口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已经悄悄走了。(2分)

3.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减。)

这篇小说以“你有多重要”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选择一个方面探究,陈述你的观点并作一定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闲云潭影日悠悠,                    。(王勃《滕王阁》)

(2)                                  ,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                 ,御苑砧声向晚多。(李颀《送魏万之京》)

(5)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6)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边庭流血成海水,                              。(杜甫《兵车行》)

(8)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9)残星几点雁横塞,                      。(赵嘏《长安晚秋》)

(10)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

(11)                             ,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①。

注:①小单于:乐曲名

 

(1)结合诗歌前两句,说说作者是怎样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诗歌在刻画“征人”形象方面的特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认为次句“用‘当’字固妙,接以‘汉月孤’三字,尤善写苍莽之神,宜其佳句流转,播为图画也”,说说你对这一点评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集居顷之,豫 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执问涂厕之刑人                   执:捉拿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列举罪过,指责。

   C.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众人:像大多数人一样

 D.于是襄子大义之                   义:认为……合乎正义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  (    )(3分)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 .②⑤⑥      B.③⑤⑥      C.  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3分)

    A.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愿用卑劣的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B.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C.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防范严密。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豫让最后一次行刺赵襄子以失败收场,赵襄子没有再次赦免他,但还是同意了他“请君之衣而击之”的要求,满足了他以这一特殊形式回报智伯的愿望。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史记•屈原列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