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苏轼的一生,确实是儒道释三家并用,对人民 , ;对生活, ;对人生, ,一切纠纷烦恼皆视为虚妄,于是全部淡然释怀了。
①以轮回空无的虚幻的观念来对待
②以宽恕厚爱仁义为怀的观念来对待
③以无可无不可适意的观念来对待
A.②①③ |
B.③②① |
C.①②③ |
D.②③① |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找出四个关键词语。(4分) ( )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这也就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关键词语: ▲ ▲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干扰。 |
B.文章在讲述每个小故事的前后常有一些议论,这些议论是为了抒发作者对鲁迅的热爱之情。 |
C.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迅速,见效之广泛,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
D.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 )
A.望风披靡(mǐ)间(jiàn)不容发否(pǐ)极泰然相濡(rǔ)以沫 |
B.暴殄(tiǎn)天物同仇敌忾(kài)汗流浃(jiā)背咬文嚼(jué)字 |
C.瞠(chēng)目结舌宵衣旰(gàn)食敛声屏(bǐng)气猝(chù)不及防 |
D.斐(fěi)然成章心广体胖(pán)饿殍(piǎo)遍地犄(jī)角之势 |
作文、旅居德国的摄影家王小慧说:“能创造性地工作是我最大的享受。”女足明星温利蓉说:“每天睡一个懒觉,几乎是我最大的享受”。有人以仕途得意为享受,有人以寄情山林为享受。什么是享受,真是见仁见智,耐人寻味。你是如何看待享受的?
请以“享受”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阅读下面的文字
③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 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④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⑤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1.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其素材的来源有哪些?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 “丰富”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能产生这么“丰富的创作”?(5分)
答:
3..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有了什么改变?作者对改变的评价怎样?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5分)
答: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