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筋疲力尽提心吊胆无精打彩信口开河 |
B.喜闻乐见安然无样杳无音讯诚惶诚恐 |
C.食不果腹胆战心惊逍遥自在众志成诚 |
D.千里逢迎自鸣得意日薄西山张冠李戴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既自以心为形役, ?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物华天宝, ; ,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试概括首联两句的内容。(3分)
(2)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俨骖马非于上路。 上:高 |
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区:天空 |
C.穷且益坚穷:不富裕的 |
D.披绣闼,俯雕甍。 披:打开 |
2.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设色浓重,下句设色淡雅,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此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晚秋暮色之美。 |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由眼前傍晚的渔船和雁群,展开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 渔歌和雁群,虚实结合。 |
3.对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
B.“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处困境而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
D.“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②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只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决心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
B.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他天性如此,受不了绳墨束缚。因此,他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
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
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也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之路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在他创作的诗文里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 |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赌徒拿着瓦砾去赌时,几乎是逢赌必赢;而当他拿着万两黄金去赌时,却输得一败涂地。
太想打好球的手易颤抖,太想走好钢丝的脚易颤抖,太想赢的心易颤抖。人都有这么一个弱点:当对某一件事过于重视时,心里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焦虑、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这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会使我们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导致失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论心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