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维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维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维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维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维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维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维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维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纹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维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维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维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维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维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不属于其作用的一项是 (2分)

A. 自然地引出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内容,表现其心情的热切。

B. 以美丽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在这块土地上纳粹曾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

C. 以诗歌节给人的魅力印象反衬那段历史的黑暗,使人们记住今天的艺术是人们保持远离战争的结果,深化主题。

D. 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为下文中何敢等人的“拒绝”埋下伏笔。

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中“心底”陡然出现的诗句表现了“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的痛心。

B. 文中奥斯维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有寒气袭人之感。[

C. 胡大姐她们会“拒绝” 奥斯维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是因为人承受不了心灵的折磨和历史的重负,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D. 文中在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景象时,直接选取了典型细节加以描写,如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及一幅照片中德军枪口下小男孩天真和无奈的目光等。

3.文章以“奥斯维辛的风”为题,有哪些妙处?(4分)

4.与多数文章不同,本文结尾并没有直接点题,而是说“正是由于奥斯维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这样的结尾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结尾?若有,则请写出。(6分)

 

1.C 2.D 3.妙处如下:1揭示主旨;2成为象征;3渲染气氛。 4.这样的结尾好处是:1. 言简义丰。虽未点题,但能揭示奥斯维辛存在的深远意义:它既是人类邪恶的罪证,也是唤醒良知、警示后人的警钟。2.理性收束,打破“常规”。由参观时丰富的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思考,打破字面点题的常规,余韵悠悠。 【解析】 1. “使人们记住今天的艺术是人们保持远离战争的结果,深化主题”无中生有。 2.没有直接进入细节描写,先是概括叙述。 3.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可以不展开,只答要点。注:只答涵义不给分。 4.既要答出要点,又要适当展开。每点3分。后一问是开放性的,若答“无出其右”者,前一问的理由必须陈述完整充实。若能另拟结尾,只要考生能结合文本写出精彩答案,建议给出奖励分2分;不恰当,不给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韂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觽,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2分)

   A.得与丧归。丧:灵柩     B.夫创少瘳。少:不多时,一会儿

C.及出壁门。壁:营地    D.走入汉壁。走:跑

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士亦以此多之            B.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C.上以夫为中郎将          D.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3.下列关于这段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2分)

  A.灌夫本姓张,因其父跟随颍阴侯做舍人得到了颖阴侯的信任和奖赏,所以冒用了颍阴侯灌婴的姓,将自己的姓改为灌。

  B.吴楚反时,太尉嫌灌孟年老本无意让灌孟做校尉,是颍阴侯强请而后才用的他。这是灌孟郁郁不得志乃至后来战死吴军中的主要原因。

  C.本段选文以稍详细的笔墨叙述了灌夫在战场上的勇猛无畏以及因此而名扬天下的过程,以稍略的笔墨刻画了他拜官后的一些经历和“不好面谀”、“荐宠下辈”的性格特征。

  D.灌夫为人正直,不在别人面前奉承讨好、不媚上欺下,而且十分礼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因此颇得人心,有许多门客归附于他。

4.翻译下列句子 (4分)

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2.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体现了他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性格。

 

  B. 晋侯没有追击秦军,说明晋侯是个在一定程度上讲信用、有智慧的君王。

 

  C. 秦穆公在烛之武分析利害之后,决定撤师回国,说明秦穆公是个重利轻义的人。

 

  D. 秦师退后,晋侯意识到再进攻郑国“不仁、不知、不武”,所以也退兵了。

3.翻译下列句子。 (8分)

⑴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查看答案

默写 (6分)

(1) 携来百侣曾游,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3)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4)复为慷慨羽声,                                      

 

查看答案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 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 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 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 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戴望舒,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著名诗人,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有“雨巷诗人”之称。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在我国文学史上,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钱钟书的《围城》等,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国别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它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历史,记载的许多历史故事,文字优美,文学性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