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出来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一是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质细把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瓦豆(又称陶豆)东西演变过来的。

(摘自《古灯小史》)

1.选出对“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所反映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

B.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从它的制作工艺来看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C.“泽兰练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说明战国时期灯具已经非常讲究、华美了。

D.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相当华丽精美讲究的灯具了。

2.根据文章内容,选出对其信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最早的灯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是“灯”演变的关键,作者从考古发现、文字学、瓦豆的演变等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

B.从作者的分析可看出,最早的“灯”可能是瓦豆,它出现于新石大路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

C.从中山国古墓出土的灯具非常精美,说明在当时灯具的发展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

D.有人认为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在此之前出现的瓦豆变化过程反映出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的灯具的演化方向。

3.“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请根据瓦豆的变化过程分条陈述之。

 

1.A 2.D 3.镫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它原是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后来有人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了。/瓦豆原始的形状是上面的一个敞口钵,底下一个喇叭形底座。到商朝时形状变成了上部是直而深的腹壁,下部是带有弦纹的高圈足。/浅盘、平坦底,演变成盘底中央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这种形状的变化反映出瓦豆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的灯具的演化方向。/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演变成灯具。(答出2点给3分,3点5分,4点满分) 【解析】 1.(B、C、 D项都不是本段重点表达的内容。而且D项中应当是战国时期,因为《楚辞》所反映的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情况。) 2.(作者推测瓦豆的变化过程可能反映了演化方向。) 3.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                     ,两朝开济老臣心。

(2)罔薜荔兮为帷,                      。

(3)                         ,听臣微志 。

(4)心非木岂无感?                   

(5)鹤汀凫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玉楼春    春思

严  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⑴这首词的上阕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⑵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异同点。(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上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文帝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帝与仆射周惠达伦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帝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

上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乃召绰问,具以状对。上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辨,应对如流。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上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封美阳县伯。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已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上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己。绰常谓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北史·苏绰传》)

1.对下面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著作佐郎 寻:不久

B.博求贤俊,共政道 弘:改变

C.而无言焉 间:嫌怨

D.上乃起,整衣坐 危:端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在官岁余,未见知                      谁与卿为此议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独乐乐,与民乐乐,孰乐

A.两个“见”相同,两个“与”也相同。

B.两个“见”相同,两个“与”不同。

C.两个“见”不同,两个“与”相同。

D.两个“见”不同,两个“与”也不同。

3.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B.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C.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D.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4.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绰之所以能做官,是因为他的堂兄苏让的推荐。开始,他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后来因为许多官员找他解决疑难问题,才逐渐引起皇帝的注意。

B.苏绰非常有才学,尤其对于政治和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在随皇帝去昆明池的时候,苏绰详细陈述了帝王安帮定国的根本道理,委婉地劝谏皇帝不要享乐误国。

C.大统三年齐兵入侵,诸将都主张分兵抵挡,只有苏绰的想法得到了周文帝的认同,结果证明苏绰的计策是正确的。

D.苏绰为人俭朴,不经营私人田产,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为国家广泛寻求优秀人才,周文帝也是诚心诚意地委任他,有些事情,甚至可以不经皇帝,由他作主安排实行。

5.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 上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 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分)

③ 绰常谓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一段话,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清晨,稻地野滩的草棚院里,雄鸡的啼声互相呼应着,在大平原的道路上听起来,河水声和鸡啼声是那么幽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繁星一批接一批,从浮着云片的蓝天上消失了。东方首先发出了鱼肚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空气又是这样的清香,使人感到分外凉爽、舒畅②使人感到分外凉爽、舒畅、空气又是这样的清香

③霞光辉映着朵朵云片

④朵朵云片中透射出霞光

⑤还没消雪的奇形怪状的巅峰中也透射出霞光

⑥辉映着还没消雪的奇形怪状的巅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星宿中翼、轸的分野。

B.古代官职升降有一定的说法,“拜”多用于升高官,“除”有授予官职之意,“左除”则有降职之意。

C.辞是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初激动而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D.古人用“朔”“晦”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中的“晦”就是指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