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二: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今者出,未辞也 辞:告辞
B.沛公则置车骑 置:安排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2.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可见此时的项王对沛公是有防范的,害怕他逃跑。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在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中,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B.将焉取之 之:指代土地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 厌:厌烦
2.下面句中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B.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用,拿。
C.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代词。怎么。
D.将焉取之 焉:代词。哪理。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客的主人行装
B.宴请的客人行装
C.宴请的客人使者
D.招待过往的出使的人
4.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下列加点字都属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厚遗秦王宠臣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卒起不意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距关,毋内诸侯 进兵北略地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如因善遇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B.公为我献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丹不忍以己之私 以其无礼于晋
D.拔剑撞而破之 偏袒扼腕而进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A.被八创(受) 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
B.刑人如恐不胜(尽)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
C.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失其所与(结交)
D.引其匕首提秦王(掷击) 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史。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春秋时期240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一些事件。
B.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就是词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C.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著名短诗《致大海》,深切地倾诉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对光明的渴望以及个人幽愤难平之情。
D.《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分十二策,三十三篇,记载了春秋以后至秦并六国约240年间的史实,是一部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的汇编。《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其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