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游说 追溯 说服 横槊赋诗 ...

下列各组词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游说    追溯     说服      横槊赋诗

B.祈祷    宫绦     韬略      叨陪鲤对

C.庇佑    孤僻     精辟      筚路蓝缕

D.矫首    角逐     皎洁      咬文嚼字

 

A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流浪陌路饥饿难耐者,获赐一捧粗食,无疑是一种幸福;在沙漠里跋涉渴极几近气绝者,蓦然发现一泓清泉,则又是一种无比之幸福;平生景仰膜拜的人物,得以见上一面,握一次手,照一次相,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幸福;常受老师的批评,这次得到老师的点名表扬,幸福之情会油然而生。度过三灾六难,七挫八折后的成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你有这类似的幸福的感受吗?

  请你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叙述经历,或编拟故事,或阐说见解,或客观介绍,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都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5分)

没有大海的粗狂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本着简明的原则应删去的三处是__________.(3分)

 书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①浅尝,②即浅尝辄止;③有的可以吞咽,④囫囵吞枣;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⑤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粗读其中一部分,⑥有的书只需知道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⑦经常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台湾)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他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地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分证来,“这上面都写着呢,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卷,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家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中年女人两次流泪的原因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她什么方面的特点?

2.有人认为本文第四段似乎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3.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

4.下面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叙了事件的经过;收尾时,更是以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B、作者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细致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露了当时的台湾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境地。

C、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写乞讨者三年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人格的自我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发人深思。

D、本文中中年女人的命运和祥林嫂的命运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两文的作者也不约而同的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E、文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本文正是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来反映当时台湾的社会现实。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__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2) 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龙光射牛斗之墟;________________,徐孺下陈蕃之榻。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 ,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 。

(5)天高地迥,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